超级中学扎堆开“分号”应该如何看待?(3)

超级中学扎堆开“分号”应该如何看待?(3)

事实上,各地出现的超级中学,就是地方政府追求教育政绩的结果。一些地方政府认为,给少数中学特殊的政策,将其打造为有上万人规模,占据全省北大、清华招生名额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超级中学,能显示当地的教育政绩,将当地变为“教育高地”。这种畸形的对升学率的追求,不但不会让当地的教育更优质(学校教育将主要围绕知识教育进行高强度的灌输训练,除此之外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都比较欠缺),而且会让学校陷入恶性的升学率竞争中。

毋庸置疑,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升学率似乎还是“王道”,不管舆论怎么质疑超级中学的办学价值导向,还是有家长会对其趋之若鹜,而家长的追捧也会给超级中学办学以及扩张的底气。但是,政府作为教育战略、教育政策的制订者,应该引导学校办学理念和社会教育观、人才观的转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举办公共基础教育,主要责任在于保障普及、公益、均衡,而不是办一两所升学率独占鳌头的学校。

地方政府不应该关注功利的升学率,而应该关注学校办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关注学生个体的人格、身心发展,因为对升学率的关注,只是对少数成功者的关注,而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受教育者生活更美好。

【启示与思考】

超级中学扎堆开“分号”绝不等于促进教育公平,更不等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某些人或者某堆人享受高质量、高水准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应该是让全体学生平等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机会,从而提高地方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地方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超级中学扩张不等于教育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将目光放长、放大;真正的教育公平呼唤教育教学资源的提高。名校的扩张应该成为当地学校发展的压力,倘若这种压力能转化为动力,促进当地学校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样的名校扩张才是真正的促进教育公平。但是倘若名校扩张下,优秀生源缺失,当地学校为了争生源而疲于奔命,无心于教学,那么这样的名校扩张不仅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两极分化,更直接挫伤了当地学校的发展积极性和热情,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出现名校更优,当地学校越薄弱的的现象,教育教学质量自然也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教育公平更无从谈起。

促进教育公平绝不是只有名校扩张之路可走,其实对于本地学校而言,大可不必将名校扩张视为洪水猛兽,学习、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勤修内功,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竞争力,也给了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这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法宝。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