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把城市看作一个“消费品”(2)

山东:把城市看作一个“消费品”(2)

摘要:一个地方或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不仅仅遵循经济的逻辑,而且也遵循社会-文化的逻辑。地方消费主义的兴起,促使劳动者,尤其是高端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形成对特定类型舒适物的偏好以及相应的移居行为。

知识精英和专业技术人才对“舒适物”的要求更高,城市必须接受他们的“用脚投票”

舒适物系统决定了一个地方或城市的宜居性、舒适性与享乐性。对于居民来说,居住地不但具有工具性功能(工作、创业),而且具有自目的性功能(如生活性享 乐与愉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居住地的选择,越来越看重其自目的性功能(享乐),而不仅仅是工具性功能(工作)。这一变化,揭示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从物品消费主义上升到地方消费主义。在过去,人们的消费享乐更多地来源于对一个个具体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如:住房、汽车、餐饮、奢侈品、电影等。今 天,人们的消费享乐的来源除了这些具体的物品或服务,还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对象,即一个承载了舒适物系统(包括自然舒适物、人造舒适物、社会-文化舒适物 等)的整体性的地方。随着人们越来越把地方或城市之整体当作消费对象(即:扩大的消费品),人们就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在高舒适物城市居住。因此,要分析人们 的消费行为,我们不但要分析他们消费什么东西,而且要分析他们在哪里消费,因为“地方”也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以住房消费为例。人们不仅消费住房,而且消 费住房所连带的各种舒适物资源。优质的居住环境给居民带来无形的“心理收入”。

地方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价值观,决定了知识精英或专业技术人才的舒适物导向的择地行为或移民倾向。一方面,他们的人力资本拥有更高的市场价值,使得他们有能力选择到高舒适物城市去就业。另一方面,知识精英和专业技术人才对地方质量(舒适物系统)有更高的要求,换言之,他们有更高的地方消费主义倾向。一旦某个地方的舒适物系统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或者反舒适物过多,他们就会离开这些地方。在此意义上,地方消费主义体现为知识精英和专业技术人才对地方或城市实行“用脚投票”。在这里,地方或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性消费品, 接受人才“用脚投票”的检验。

从人力资本的拥有者的角度看,人的择地行动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人是理性人或经济人,追求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用的最大化;体现在工作地的选择上,就是到物质回报最高的地方去工作。另一方面,人又是感性人,在选择工作地的时候,追求舒适和享受,即追求舒适物。于是,人就在经济机会和舒适物之间进行权衡。而最能体现经济机会和舒适物统一的地方,往往是大型或中型城市,于是,拥有高人力资本(或教育资本)的人才,往往喜 欢到大中型城市去工作和生活。大中型城市不但拥有更多的消费舒适物,而且具有更大的宽容度和多元性(社会舒适物),从而更为创意人才所青睐。

人才追逐“舒适物”,高新技术产业又追逐人才,从而倒逼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舒适物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随着交通设施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成本的下降,产业越来越倾向于定位于拥有更多舒适物的地方,而不是靠近自然资源(煤矿、铁矿等)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产要素中的人力资本或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作用提升了。

既然人力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么,产业的投资选址就越来越趋向于靠近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充足的地方。于是,资本或公司的选址,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选址。人才的择地偏好或地方偏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选址偏好。越是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就越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往往就越需要跟随技术人才的择地偏好进行公司的选址。

既然高新技术人才对舒适物系统等级往往具有更高的要求,或者说,他们的地方消费主义更为显著,那么,公司,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在选址的时候,不但要考虑投资环境是否有利于利润的最大化,而且要考虑投资地的舒适物的最大化,因为舒适物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公司追逐舒适物,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追逐人才。在过去,是人才追逐工作,哪里有工作,人才就去哪里;今天,是工作追逐人才,哪里有人才,公司就到哪里落户,并提供工作机会。这不但在西方是如此,而且如今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