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把城市看作一个“消费品”

山东:把城市看作一个“消费品”

摘要:一个地方或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不仅仅遵循经济的逻辑,而且也遵循社会-文化的逻辑。地方消费主义的兴起,促使劳动者,尤其是高端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形成对特定类型舒适物的偏好以及相应的移居行为。

尽管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口号,并纷纷建立各种名目的科技产业创业园区,出台各种吸引高新科技公司和人才的优惠措施,但各地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并非全由产业政策的不同所造成。事实上,面对高新技术产业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各地所出台的吸引高新技术公司和人才的政策优惠出现了趋同现象。当然,除了产业政策,区位因素也可能是造成高新科技产业差异的一个原因。但同处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和东莞,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上却呈现出巨大差异,这足以说明,仅仅用传统的政策优惠和区位等因素,来解释人才和高新科技产业的流动趋势,已难以令人信服。

在当代社会,居民作为消费者,不但重视对具体的物品和服务的消费,而且越来越把地方作为一个整体性产品来消费;这种把地方作为一个整体性消费品来进行选择的消费偏好和价值观念,就是地方偏好(用学术语言来表达,就是“地方消费主义”)。而一个地方作为整体性消费品的质量(即:地方质量),不但取决于舒适物的数量与水平,而且取决于舒适物与反舒适物的比例关系。人才的地方偏好构成了一个地方或城市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个城市的质量,取决于地方“舒适物”的数量和水平,以及与“反舒适物”的比例关系

过去,消费单位往往被界定为个体或家庭,这种界定符合私人消费的情况,但许多消费过程是不能以个体或家庭为消费单位(或消费预算单位)的。例如,自来 水、管道煤气、电力、电视、广播、文艺演出、医院、学校、公园、公共交通、环境质量、垃圾处理、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等等,只能以社区、城市,甚至以全国为消费单位。这一类超越个体或家庭消费单位的消费,就是“集体消费”。集体消费的存在,意味着更大范围的消费单位的存在,如:社区、城市与国家。伴随着消费 单位的扩大,消费者的消费层级也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消费层级意味着消费对象的范围扩大,即:从具体的物品消费上升到对一个地方或城市之整体的消费。 这种对更高层级或更大范围的消费对象的价值偏好和相应的价格支付意愿,可以称为“地方消费主义”。

一个地方消费品质量的高低,可以根据居住其 中的居民是否总体上感到舒适来判定。而居民的舒适感觉,是有着明确的、具体的、可分析的来源的。既然这种来源明确的东西引起居民舒适的感觉,那么,这些东西就可以称为“舒适物”。在此意义上,地方消费品的主要内容,就是各种舒适物的组合,即舒适物系统。由此出发,地方消费品质量的高低,可以分别从两个方面来判断:一方面,舒适物种类的多寡及其等级的高低;另一方面,反舒适物与舒适物的比例。

什么是舒适物呢?简单地说,舒适物是各种使人感到舒 适、愉悦、快乐、满意的事物。在早期,学者们主要把舒适物界定为气候、阳光、地貌等令人舒适的自然地理条件。但是随后学者发现,仅有自然舒适物,往往只吸引退休人群,而不足以吸引其他年龄群体。由此,一些学者进一步对舒适物进行了分类。基于他们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舒适物分为以下类型:自然舒适物(宜人的气 候、气温和湿度、空气质量、冬季日照状况、临近江、河、湖、海等水域、地形地貌的景观、森林与草地等)、人造舒适物(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电力、自来水、管 道煤气等生活基础设施、城市建筑的风格与格局、学校、医院、历史古迹与遗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与服务、体育场馆与设施等)、市场 消费舒适物(商业服务网点、品牌店、街道生活气息、餐馆、咖啡屋、酒吧、茶楼、电影院等风格化消费设施与服务、商业化娱乐场所与服务、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等)、社会舒适物(宽容与包容、当地公民素质、低犯罪率、地方政府的服务与作风、多元性、官方语言的普及程度等)。与舒适物相反的就是反舒适物,即使人 感到不舒适或难受的事物(如恶劣的气候、垃圾场、高犯罪率、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环境嘈杂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