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反对西方价值观,是不是就要拒绝诸如“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之类源自西方的文明成果?这种疑问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没有弄清楚真理、价值和价值观这些基本概念。真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人们很难一次性地完全获得真理,即使对人造事物而言也是如此。
价值是客观事物(客体)对人(主体)的意义。无论别人如何评价,如果某人觉得某事物对自己有意义,那么这个事物对某人而言就有价值,这就是“敝帚自珍”。价值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同一客体的价值可能因人而异,还表现在主体能否获得价值,取决于自身能力的大小。“眼大肚子小”的尴尬就在于此。此外,价值还具有多维性。例如,一颗钻石相对人的不同需要,就具有多维的价值关系,例如审美的、经济的、科研的意义。主体往往会选择客体的某些价值而放弃其他价值。
人们用什么标准来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呢?这就是价值观。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对于同一个事物,人们的行为取向可能大相径庭。
我们举例说明真理、价值和价值观这三个概念。原子弹是个客观事物,身上有真理和价值两个维度——真理表现为研制和使用它的规律。成功研制、正常爆炸,证明我们掌握了它的真理;价值表现为巨大的杀伤力。主体能否获得价值,取决于能力大小。在此基础上,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决定了怎样对待原子弹的价值。从中国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中国政府就郑重宣布:我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讹诈和核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就是中国热爱和平、保卫和平的价值观。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价值观?这是由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决定的,是由近代以来被欺凌被侵略的历史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可见,原子弹的真理对所有主体都是一样的;原子弹的价值,对大多数主体是相同的;可对待原子弹的价值观,主体之间就有明显差异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来看“市场经济”。人们之所以发明市场经济,是因为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这是市场经济的真理。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国家确立了市场经济制度。但是,一个国家能否采用市场经济,却受制于自己的能力。在物质资源极其匮乏、国内交通运输极其闭塞、随时面临战争威胁的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价值,但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推行市场经济,同样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不但不能获得“正”价值,还可能面临市场经济“负”价值的惩罚。这就是真理与价值的辩证法。此外,市场经济的价值是有限的。市场难以自动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平衡;难以对相当一部分公共设施和消费进行调节;在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环节,市场调节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不能让《雾都孤儿》《悲惨世界》的故事在中国重演。我们要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对市场进行宏观计划调控,而且要用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社会主义价值观来引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采用必要的措施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绝不重蹈自由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造成的灾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