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轻人过一个没有“逼婚”的春节
“中国式逼婚”无时不在,春节尤甚,估计是为了过一个清静的春节,因此出现“举牌抗拒父母春节逼婚”,希望父母不逼婚。看似一场“闹剧”,但其蕴藏着的父母和子女在婚姻大事方面的分歧却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对于“中国式逼婚”,父母有父母的招,而子女也有自己的应对之术,网上已经披露得非常详细,似乎可以“拿”来一用。但不管子女如何机智的“见招拆招”,作父母的只要儿女一天不结婚,就会想方设法劝子女结婚,安排相亲恐怕是少不了的。不过,有些父母太焦虑了,整个春节都按排子女相亲,害得子女没有一天闲着,这样的春节也实在太累了,难怪儿女不愿意春节回家。
结婚本是自己的事,然而,在“中国式家庭”中,结婚又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涉及到父母,涉及到亲朋好友。当儿女长大之后,何时结婚就成为父母的头等大事,只要儿女一天不结婚,就觉得自己的事没有完成,这恐怕是许多作父母的共同想法,见子女没有结婚的动静,于是就开始“逼”了,当然所谓的“逼”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无非是“劝”无非是“唠叨”。但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不太喜欢相亲的方式找到另一半,不太喜欢被父母“逼”着结婚,他们渴望的是水到渠成的结婚。
“中国式逼婚”从本质而言,并没有多少“逼”的成分,剩下的多数是“爱”。只因为父母爱自己的儿女,就期待儿女早日结婚,这固然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更多的仍然是爱。换言之,没有爱,也就没有“逼”。对此,年轻人也要学会理解父母。
结婚是人生大事,而那些年轻人之所以没有走进婚姻殿堂,一方面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可能是觉得结婚还早。最重要的是年轻人在结婚上与父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作父母的无计可施之后,剩下的恐怕也只有“逼”了。
婚姻,不是“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而是,成为一家人,然后一起相互扶持,经营出幸福来。结婚不需要“逼”,也恐怕很难“逼”出婚姻的幸福来,作父母的多和儿女沟通,如果儿女还是没有结婚的意思,也无妨等等,如果遇到了对的人,他们自己也等不及要结婚了,而作儿女的,也多理解父母,无妨将“逼婚”看作是和父母的情感交流,无妨看作是尽孝。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不结婚最终还是个人的事,就让年轻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幸福吧。千万不要因为“中国式逼婚”而“逼”出悲剧来。
“中国式逼婚”逼不出美好姻缘
春节,剩男剩女的一个坎儿。亲戚朋友们总会问,有没有谈对象,啥时候结婚,啥时候生娃,生了娃就问啥时候上学,当然,这是亲戚朋友们对自己的关心,但关心过度了就会让年轻人感觉不适。何时结婚,找到合适的人,水到渠成了才行,不是你想结婚就结婚的。
“逼婚”,是亲人亲戚朋友对自己的关心。爸妈希望抱孙子,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今娶妻的成本那么高,岂是想结婚就结婚的?看看,准丈母娘们要求准女婿们有房有车,而房子加车子合在一起要一百多万。不是所有家庭都能一下子捧出这么多钱来的。如今,婚姻高度物质化,让年轻人咋活?之前,有份调查显示,如今年轻人把不买房当成了时尚。可是,要是真的结婚,没有房子、住在哪里?即便是租房,难道可以一辈子都租房吗?勉强买个房子,都要爸妈支付个首付,毕竟如今首付不是所有人都付得起的,没有爸妈支持,刚出校门的人想买套房子难于登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