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式逼婚”背后的另一种关怀(3)

读懂“中国式逼婚”背后的另一种关怀(3)

“逼婚”,凸显年轻人的婚姻尴尬。如今,女孩子对婚姻要求非常高,幻想着一下子解决房子、车子问题,自己通过婚姻一下子升格为阔太太,而不管不顾男性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在男多女少的情况下,剩女为什么这么多呢,就是因为要求太高了,总想着通过婚姻翻身,总想着不劳而获,婚姻成了一种利益的交换,男人有钱就跟着、没钱就看都不看一眼。当然,女孩子青春貌美,对婚姻有所要求也在情理之中。可是,不少女孩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后座上笑,这是不是时代的悲哀?都说男女平等,凭什么对男生提那么高的要求?房子、车子应该顺其自然,有钱了就可以买房买车,没钱了就不必打肿脸充胖子。即便勉强买了房子、车子,真的能够幸福吗?

“中国式逼婚”,是对年轻人的关心。但是,亲人亲戚朋友们也该理解年轻人的苦衷。不是不想结婚,实在是压力太大、结不了婚。正如一则小品里面感慨的那样,结婚之前要彩礼、结婚之后要理财,再加上准丈母娘对准女婿房子、车子的要求,年轻人想结婚就能结婚吗?而且,现在不少女孩子眼光都很高,即便自己水平不咋的,也有那么高的要求,完全不管不顾男性的承受能力。买包要买最好的,吃的要吃最好的,喝的要喝最好的,这样的婚姻男人承受得起吗?婚姻是过日子,是两个人共同分担,女孩子不要把婚姻当成长期的饭票。

“中国式逼婚”,“逼”不出幸福。只要过得开心、过得自在,不必将婚姻强加于年轻人。

莫让“中国式逼婚” 逼远了亲情

“逼婚”这几年成为了“热门话题”。适龄未婚的青年男女,临近春节,回家之后最头疼的就是亲戚朋友们“催婚”的问询。有形的逼婚压力无情的压在了年轻人疲惫的肩膀上。于是,租个女友回家过年、招募伴侣等畸形商业行为应运而生。试问,结婚一事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恋爱的决定权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一年未见的亲人,为什么要用“逼婚”这样的话题,在心中泛起反感的隔膜呢?

首先,逼婚体现出的是私人领域的社会化。个人的婚姻问题被亲朋好友甚至邻居堂而皇之地搬出来,指手画脚、威胁恐吓。平日苦于找不到结婚对象的年轻人本就内心焦急,再被步步紧逼无异于火上浇油,压力倍增。而那些坚持自我,在婚姻上想要遵循内心节奏的人,面对铺天盖地的逼婚之声,料其平素再淡定、脸皮再厚也难免不心烦意乱、彷徨苦闷。长辈们的层层施压,将年轻人的恋爱结婚变成了一项在限定时间内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一人结婚便“合家欢乐”,倘若单身便“备受歧视”。

其次,中国式的逼婚是传统与现代之间家庭观念的碰撞与冲突。透露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变迁。传统中国文化中,人永远活在“关系”之中,以他人定义自己,没有“自我”概念。缺乏个体意识,自然一言一行就要追求与人和合,要讲“面子”,活在他人的期望之下。就连婚姻这种关乎个人的事情都由不得自己。

婚确实是出于长辈们的好意与关心,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固有的僵化思想是不是也需要改一改呢?将原本那一套婚姻观念照搬到年轻人身上已深深地显示出乏力和局限。年轻人的生活还是需要年轻人自己做主,莫让“中国式逼婚”,逼远了亲情。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