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是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重要保障。完成这一时代课题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由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属性决定的。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任何一种哲学社会科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其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真正反映社会经济运动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在这一点上它与自然科学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又与自然科学不同,总是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一定社会集团或阶级的利益诉求、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和制度特点,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一点即使对于经济学这种被认为最接近自然科学的学科,也不例外。比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曾以不同方式批判“经济人假说”、主观价值论、要素价值理论、自由至上理论等经济学理论,揭露其实质为“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也承认:“社会科学家和其他人一样,也具有阶级利益、意识形态的倾向以及一切种类的价值判断。”因此,对于西方的学术理论,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绝不能盲目崇拜,全盘照收,言必称希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发展局面,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看到,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代的要求、与党和人民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学术风气浮躁、成果低水平重复、理论脱离实际等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不少学者习惯从西方的理论和框框出发而不是从中国的实践和问题出发进行思考和研究,盲目崇拜西方的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照抄照搬西方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教学科研模式,造成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不少混乱。我们认为,毫不动摇地落实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上述问题、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所在。
第一,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西方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上不乏有用的知识和有价值的见解。但是,由于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错误世界观的限制,对社会发展的总体和根本问题的认识,往往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也都是以错误的世界观为基础的。面对风云变幻、错综复杂、急速变化的世界,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排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干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发展生产力当作一切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战胜谬误、赢得胜利的科学世界观,也是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的世界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