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消费“坚强姐”的乐天精神
胡凤莲的生活片段,对于正常人来说都是艰辛无比的,这也是人们感佩她抗争命运之勇气的原因。她“休息期间与工友有说有笑”,她说“做人要有骨气,不靠天不靠地,要靠自己挣生活”,相形之下,那些不劳而获的人理应感到惭愧;对于更多的残障人士来说,她的精神可为楷模。
关于她的更多细节,在媒体的关注之下而逐渐展开在公众面前,比如,“乡里还给办了低保,一个月能领到200元。能维持生活,有钱我就吃好一点,没钱就少吃一点、吃差一点”,“1994年乡里为胡凤莲办理低保,最初每月30元,随后根据国家政策逐步增长,去年涨到每月200元,并为她办理了新农合、新农保”,等等,总之是有笑有泪,喜大于忧。
从个人的困难经历中发现“亮点”,讲述其人的坚强精神,同时不忘提一提有关方面所提供的帮助,似乎成了苦难叙事向幸福叙事转折的惯常套路,以期感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坚强姐”这样一个类似褒奖的称号之下,是一个挣扎度日的小人物,若非经由镜头介绍给芸芸大众,她依然是要默默无闻地继续生活下去的—是为自己的生存而拖着残躯,不是为了感动他人而生存。如果胡凤莲不把膝盖用废旧轮胎皮包起来出外打工,生计将难以为继,“有钱就吃好一点,没钱就少吃一点”,她的生活重心,甚至只能围绕着“吃”来展开。换句话说,她不出去打工,连饭都吃不饱,不坚强能行吗?
对于这样一个不幸的人,试图去发掘她身上的乐天精神,从而证明再不易的生活也能实现“人定胜天”,未免显得残忍。然而这样的事迹总是不会缺乏的,比如背着病弱母亲求学的孩子,比如70多岁还出来扫大街的老妇,当这些人成了向公众展示的典型例证时,都是“坚强”、“乐观”、“心怀梦想”的。
无可否认,那些在艰辛生活中奋力前行的人们,应该受到尊重。而恰恰是这样的人,所得到的保障水平是这个社会里最低的,也只能在“按劳分配”的标准下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坚强姐”胡凤莲真的有必要绑着轮胎皮出去打工吗?恐怕更多的还是出于“自谋生路”的考虑吧,因为在当前的福利保障体系中,她还无法豁免付出劳力以求生存的义务。
如果胡凤莲不是“一个月能领到200元”,而是真的温饱无虞,她就没必要出来跪着打工,使人感动的“坚强姐”就不会出现。然而,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好的结果吗?
“坚强姐”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好一个做人要有骨气,不靠天不靠地,要靠自己挣生活,胡大姐的事情一经报道,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现在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正能量,让更多的人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美好的生活是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一看胡大姐就是一个朴实而坚强的人,一句“做人就得要有骨气,骨气不靠天不靠地,是靠自己挣来的。”朴实话语告诉我们面对怎样的不如意都要坚强的生活。
近年来,网上经常爆出一些大学生毕业了不出去找工作反而在家啃老,嘴里还振振有词,其实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去工厂嫌脏,去企业嫌累,想自己创业又没有胆量,只好窝在家里啃老,和“坚强姐”相比,他们是否会自惭形秽。虽然我们不能把那些在家啃老的大学毕业生强硬的拉入社会,但是我们的社会和家庭要合理的引导和关心,让他们真正的走出家门,步入社会。
如何才能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快速的融入社会,笔者认为要多方努力。
第一、社会宣传引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社会媒体要多播报一些胡大姐这样的正能量的实例,让更多人向胡大姐学习,学习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而不是窝在家里“等、靠、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
第二、学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系统。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家庭教育,从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俗话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让孩子自己多去实践,更多的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快的转换心态,融入新的身份中。
第四、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在走出校门之后,都要放低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秉着学习的目的积累经验。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胡大姐这样身体有残疾的人都能有骨气的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而我们的大学生一个个四肢健全,就更要勤勤恳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社会做出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