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智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华侨画院院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儒、释、道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主客体认识的知识结晶。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要研究国学,就要研究儒、释、道。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是一个事物的“构成”关系。“构成”是指什么呢?是指万物的构成方式,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比如说一棵树有树根、树干、树股、树杈等,层层生发,这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生活中,军队的构成叫军、师、旅、团、营;地方政府是省、地、县;人的关系是老子、儿子、孙子这种一层层的构成关系。无形的,比如说分子、原子、质子一层层往下构成。同样,天文上也是,月亮、地球、太阳,并不断向外构成,等等。道家的“一”所指的是事物的构成关系。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百米长卷(局部)
佛教的“万法归一”,我把它称为“能量”。它也是包含世界万事万物有形的无形的各种能量。从整个社会到一个人、到一幅画,都要归一。一个家庭,要么丈夫说了算,要么妻子说了算,两人都说了算那是不可能的,不然就要打仗。万事万物都要归到各自的“点”上。离子在转,要归到原子核上去。人类社会也是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整合。只要是一个事物,最后就要归一,归到一个点上,所以人类社会最后也要归一。“大同世界”是孔子提出来的,孙中山先生也曾提出。现在来看,世界就是朝这个方向发展。比如说网络的出现,也是一种归一的表现。所以,万事万物,有形的、无形的,都是“万法归一”,包括绘画也都是“万法归一”,它是一种能量。
《2008·中国汶川》卷长120米 (局部)
儒家的“一以贯之”,它是一种“运行”。什么叫“运行”?比如地球今天这么转,明天还这么转。一个人今天做好事,明天还做好事,后天也还做好事,这就是“一以贯之”。一个人如果不“一以贯之”,就会给人反复无常的感觉。一个人给人的感觉是“实在人”,凭什么呢?就是因为他长期一直对人、对事、对物都很真诚,大家才能得出这么一个“实在人”的结论。所以,“一以贯之”是一个“运行”的过程。
《玉树情 民族魂》百米长卷 (局部)
把儒、释、道的三个“一”结合起来,就可以总结出一条哲学定理了,那就是“任何事物都有构成、能量和运行”。比如我手里的这个瓶子,它的“构成”是圆的、高的;它的“能量”是可以盛水;它的“运行”是今天可以盛,明天可以盛,后天还可以盛。
再比如,一幅画的“构成”是画面的分割;它的“能量”是作品种的意境;而“运行”在绘画当中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绘画方法及笔墨运用的一致性。比如说画山水画,这个地方这么画,在那个地方还要这么画,在这个山头是斧劈皴,在那个山头就不能用披麻皴,要“一以贯之”。第二方面是指艺术家的风格。由于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学识修养各有不同,最后形成了有别于他人的风格。
现在来看,儒、释、道“三个一”必须联系起来思考,若是孤立地去研究一个问题,很容易把它延伸到其他方面去。比如道教的“一”,它本来是一个构成关系,你用到意境里就错位了,往往说不清楚了,也就容易产生混乱。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