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除了前面讲的几个问题以外,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要真正使经济建立在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这项运动是长期以来我国促进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法宝不仅不能丢掉,而且要更好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努力增产增收,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仅能够合理地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更好地发展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增加社会财富,而且可以发扬光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优良传统,使之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动力。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长远意义。
这次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是在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因此一定要同深化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近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凡是改革搞得比较好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有了较大的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有了显著的增进。所以我们说,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改革是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直接动力。各个地方、部门和企业都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紧密联系,互相促进。
在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中,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上。就工业生产来说,要在保证正常增长速度的同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所有工业企业都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节约资金,开展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十分注意收旧利废,切实加强综合利用。在流通方面,要积极开拓城乡市场,认真清仓查库,减少商品积压,加速商品和资金周转,节省流通费用,减少企业亏损。在建设方面,要围绕合理调整投资结构,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益。在其它各个方面,包括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战线和机关、团体、军队等,也都必须充分考虑提高经费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坚决纠正目前普遍存在着的严重挥霍浪费现象。国务院决定今年行政费、事业费和管理费等各项开支要比去年预算执行数节约10%的总要求,必须努力做到。今后,财政支出要长期坚持从严控制的方针。
在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中,必须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生产、建设、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业和商业等各个行业,都要关心和促进科技进步,把增产节约和改善经营管理纳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科技部门要继续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坚定地把主要力量放在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振兴国民经济服务方面,同时组织精干的队伍积极研究和发展高技术,并继续搞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充分发挥所有企业以及广大群众和干部的积极进取精神,对于圆满实现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任务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希望,生产、流通、建设领域中的各类企业,都要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挖掘自己内部的潜力上。要切实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健全经济核算,严格财经纪律,加强审计监督,严明奖惩制度,大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特别要坚决整顿劳动纪律,下决心改变目前许多企业严重存在着的管理不严、职责不清、纪律松弛等落后现象。必须坚决保护企业的正当权益,严格禁止一些地方和部门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的行为。广大职工要进一步增强对企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主人翁责任感,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在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中热情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全部力量。全体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带头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励精图治。各行各业、各个地方都要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出具体规划和措施,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努力取得实效。
三、深入改革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 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既要靠坚持正确的建设方针,又要靠深入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把正确的建设方针同正确的改革、开放部署结合起来,使它们互相适应,互相促进,这是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进一步顺利推进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以增强企业活力、完善市场体系和健全宏观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实践证明,这个既定的改革方向和总体部署是正确的。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善于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改革的具体步骤和配套措施及时作出恰当安排。国务院经过认真研究,确定1987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以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活力为中心,着重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和企业内部的领导体制,继续发展横向经济联合,适当加快金融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生产资料市场,逐步改革和完善企业劳动工资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并积极为下一步各方面的配套改革做好必要的准备。
第一,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过前几年的改革,总的来看企业活力有了一定的增强,但还很不够,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没有真正活起来。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国家规定下放给企业的一系列自主权,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被中间环节所截留,至今没有真正落实到企业;另一方面在对企业的扩权中,责、权、利没有很好结合,为企业放开经营权和真正实行自负盈亏创造条件的问题未能很好解决。这就使企业行为往往不能主动适应国家宏观决策的要求,不能对市场变化及时作出合理反应,企业内部制度的改革和潜力的发挥也受到很大局限。为了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除了已经规定下放给企业的权力必须坚决放给企业以外,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到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上,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认真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要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的特点,灵活确定企业合理的经营方式。一般来说,小型企业可以推行承包、租赁责任制。大中型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用签订合同的办法明确规定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经营者和职工集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对所有企业以及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正当利益,必须切实予以保护。总之,我们要积极探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多种有效形式,逐步走出一条既符合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又使企业具有旺盛活力和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的路子。
同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配合,要加快企业内部领导体制的改革。必须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普遍推行和完善厂长负责制。厂长是企业法人的代表,对企业负全面责任,要广泛实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任期终结审计制,促使企业经营者同全体职工一道切实加强各项基础工作,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企业自我约束的行为机制。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和造就我们的事业所迫切需要的一大批有作为的社会主义企业家。
第二,继续发展各种横向经济联合,鼓励建立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在深入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必须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推进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横向联合,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新的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几年来的改革,目前在全国注册登记的各种经济联合体有32000多个,已形成24个跨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网络。1987年要在这方面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研究拟定更为具体的政策和办法,继续促进横向经济联合蓬勃地向前发展。要鼓励和支持地方、部门、企业之间实行生产要素的联合,相互投资和相互参股,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条件成熟的,可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各种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并使它们之间责、权、利关系的处理逐步规范化。军工企业也要根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横向联合。根据几年来发展横向联合的经验,当前需要注意处理好四个问题:一是必须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坚持以骨干企业或名优产品为“龙头”,防止把企业集团搞成变相的行政性公司或单纯的行政管理机构。二是在同一行业,可以形成若干个规模不等、各有特点的竞争性企业集团,不能搞成独家经营的垄断局面。三是各级经济综合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发展联合,坚决排除条条块块出于局部利益而进行的种种干扰,保证横向联合和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四是建立企业集团要重视吸收科研单位参加,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加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
第三,深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管好用活各种社会资金。加速金融体制的改革,既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搞活经济的必要条件。去年以来,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短期资金市场发展较快,对于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和促进社会资金合理使用起了重要作用。今年要不失时机地在这方面迈出新的步伐,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和改进中央银行的宏观控制职能,积极发展多种金融组织和有效利用多种融资工具,开辟多种信贷业务,大力发展城乡保险业务,在各种金融组织之间适当开展竞争;有条件地实行省以下专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企业化,逐步做到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改革银行利率体系,逐步理顺存贷款的利率,实行期限差额利率和浮动利率;改善企业流动资金管理办法,改变银行包企业资金供应的做法;逐步实行外汇、外债的集中统一管理,搞活外汇资金;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金融中心作用,有领导有步骤地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资金融通市场,发挥金融市场筹集调剂资金、引导资金流向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
第四,进一步扩大生产资料市场,为增强企业活力创造良好环境。目前大中型企业普遍活力不强,从外部条件来说主要是还没有一个比较健全的生产资料市场。今年要积极发展和改善钢材、煤炭、水泥、木材等重要生产资料的市场。国家准备拿出一部分统配钢材,集中投放到指定的重点市场,切实加强指导和管理,并通过必要的经济办法,引导生产企业自销的钢材和使用单位超储积压的钢材更多地投入市场流通。鼓励企业之间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稳定的供货关系。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有步骤地推广石家庄等地的经验,对一些重要生产资料,无论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都实行“同一销价、差价返还、逐步放开、扩大市场”的办法,以利于扩大企业择优选购的自主权,减少社会物资库存,有效防止倒买倒卖现象,更好地促进生产资料市场的形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