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执法。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我们党既要领导制定宪法法律,又要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党组织应切实领导和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确保打好守土尽责、简政放权的攻坚战和持久战。严明党规党纪,强化刚性约束,用铁的纪律打造政治坚定、法纪严明、作风过硬的执政队伍;把执法情况和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问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支持司法。司法是否公正,关乎人心向背,关乎政党兴亡。习近平同志强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这柄利剑必须始终在法律法规约束下运用。党组织应从严划定“高压线”,让胆敢干预司法、以身试法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付出惨痛代价,真正撑起隔绝非法行政干预的制度之“伞”,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提供坚实保障。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健全监督制约司法活动的制度机制,保证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规范运行。从严惩治司法腐败,不遗余力消除司法腐败,清除法界蠹虫,消除“源头污染”,使司法领域成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一方净土,让法治清流融入每个司法案件。
带头守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习近平同志强调:“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党员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做到心中有法、虑必及法、行必依法,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实际行动,引导人们在法治建设中砥砺前行。带头坚守宪法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决不能让法治建设出现“破窗效应”,决不能让法律沦为“橡皮泥”“稻草人”。敢于同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作斗争,坚决抵制“钻法律空子”“打擦边球”行为,坚决扭转“疑法信访”“托人求情”风气,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
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机制。党组织应把法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组织机构,抓住工作着力点,及时总结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制度成果,适时转化为国家法律法规。把党规党纪作为指导党的工作、党内活动、党的建设的根本依据,严格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同时,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党的纪律,使党规党纪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破除束缚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当前,一些领域和部门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而不善于采用法律手段、法治途径推动工作,沉迷于微观事务管理,存在“监管就是审批、服务就是收费”的错误做法。法治领域改革如果仍停留在旧体制机制框架内,用老办法应对新问题,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会阻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应引导各部门各单位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跳出部门框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拿出自我革新的精神、“向自身动手术刀”的勇气,在法律法规框架下,解决一个一个问题,抓好一项一项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使出台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在法律框架下实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只要改革措施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有利于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就坚定不移向前推进。
提高党员干部依法履职能力。目前,我国法治建设在“器物”层面逐渐完备,而“精神”层面仍任重道远。应从法治精神培育入手,提高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法律原则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厘清权力边界、约束权力行使;依法行使权力、严格遵守法律,以法治建设优化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司法环境和社会环境,运用法治手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能力。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作者为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