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转变。一家智库,有什么样人才,就有什么样未来;智库造就什么样人才,他们就为智库造就什么样未来。要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高度,尽快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善为人先的人才队伍。一要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搞好服务决策工作的根本前提。服务决策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提倡学术讨论和交流,积极鼓励勇于探索创新。同时,必须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为指针,教育科研要严守组织纪律,遵守政治规矩,这样才能有正确的方向,研究成果才能为决策服务。二要加强高层次智库人才建设。教育科研战线知识分子云集,但按照智库建设要求来看,最缺的还是人才,既缺“学术大师”,也缺“复合型的研究人才”,更缺“策划型的管理人才”。要认真研究各类人才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取得突破。特别是在领军人才、中青年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方面,要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措施和人才培养机制,既要出优秀成果,也要出优秀人才,既要使用人才,又要培育人才,努力形成创新智慧迸发,优秀人才涌现的生动局面。三要健全有利于科研创新的管理机制。要健全资金投入机制,进一步拓展筹措渠道,形成财政拨款、课题资助、部门委托、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并存,多方筹措的投入机制,稳步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力度。要健全科研评价体系,建立良好激励机制,提高待遇水平、提供发展机会、营造平等自由的研究氛围和环境,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当然,也需要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规范行为。
实现科研组织形式的转变。当今社会,教育问题不完全是教育领域的单一问题,单从教育领域内部是不能有效解决的。特别是在各类信息迅速流通、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各学科交叉渗透不断加剧的今天,像过去那种关起门来搞单干,在单学科内部循环等组织方式,显然太落后,至少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决不能再采用这种方式了。要注重研究者的个体劳动与团队协同攻关的结合;注重理论工作者同实际工作者的互动作用;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当前,全国教育科研领域,体系完整、数量庞大。但是,由于机构体系多元,管理体制属地化、部门化,交流与合作比较有限,工作职能和定位比较模糊,造成了我国教育科研战线大而不强的状况。加强资源整合优化,构建新型教育智库的网络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家级新型教育智库,要承担起引领战线的重任,要把纽带拧紧,把桥梁架宽,把血脉连通,大力推动全国教育科研事业繁荣发展。要建立教育科研信息共享和交流网络,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所的沟通,通过合作研究、人员培训、挂职锻炼、学术交流、成果转化、数据库共建共享等多种形式,推动相互之间纵向和横向联系。要搭建平台,凝心聚力,继续把已经初步形成特色品牌的平台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层次和影响力;要把新建的平台做实做好,充分有效发挥作用。地方科研部门要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增强工作合力,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全国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作者:教育部副部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