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艺创作应引导和提高国民人文素养(2)

江苏:文艺创作应引导和提高国民人文素养(2)

摘要:文艺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倡导和弘扬生活中积极、健康、高雅、优良的东西,摒弃和鞭挞生活中丑恶、虚假、低级、拙劣的东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服务于大众的同时,引导和提高国民的人文修养,这正是文艺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神圣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

诸如此类艺术语言的低俗,一时间反而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艺术创作与审美的社会风气。而这种低俗现象在其他艺术形式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如绘画上简单理解与模仿西方现代派绘画与中国民间绘画,用以表现当代中国的人与事,以“丑化”为创新,将不适当地夸张变形标榜为“现代”。有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似小儿麻痹症患者、痴呆儿、残疾人、有心理缺陷者等,与民间美术中人物形象的天真拙朴绝不同类。这样的表现与品质高尚的漫画艺术并不同质,与追求真善美的适度夸张变形也不同义。这种创作,故意将画面形象、色彩与构图不适当地夸张丑化,甚至出现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以及一些应予以歌颂的、高尚的人与事也加以丑化,在国际上造成了损害国家形象的不良后果。

在书法创作中,也有张扬所谓“丑书”的现象存在。这一类创作简单化地理解民间书法的拙朴趣味,将笔法消解为涂抹,将天真拙朴曲解为支离怪异,实远离民间书法真率淳朴的天趣,同时又破坏了传统书法中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基本形式规则与法度。

在篆刻艺术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妄造篆字结构;书法笔意泯灭,雕饰气过甚;字形故作支离,势态过度夸张等。反映了当代篆刻创作中,追求荒率古拙走向极端,反造成做作卖弄、趣味低俗的不良倾向。如此发展下去,必将使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隅的篆刻艺术在一片张扬个性、崇尚创新的高调声中走向败亡。

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艺术语言的“通俗”固然值得称颂,但审美趣味上的低俗则是不可取的,应从本质上对二者加以严格区分。

文艺创作应引导和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

近些年存在的文艺创作与审美观念上的低俗现象从表面上看,反映了当前文艺创作及艺术审美的新潮流或曰平民化倾向;从本质上看,却是直接折射出当代国人人文修养的败落,而在这追逐的人群中,青少年表现出的热衷尤其令人堪忧。我们讲“当代人文修养”,包括传统文化修养、社会公德修养、美育修养,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以至研究生教育中,均有待“补课”和加强,以期重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因此,加强人文修养教育势在必行。

当今我国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国防实力飞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人们对提高人文修养的需求也随之格外迫切,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尊重。众多文化界有识之士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对传统文化经典加以讲解,阐发其要义,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高雅文化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受众。近几年来,诸如此类的电视节目、网络节目、报刊专栏、图书馆讲座、图书出版物也迅速兴旺起来,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兴起了读书热,由此进一步倡导读原著,避“演义”,成为人文修养进一步提高的必要措施与途径。提倡读书,尤其是读传统文化经典,创建学习型社会,充实国民的精神生活内容。这确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

倡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应成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当代人文修养的本质要求。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在这一教育中应得到正确的诠释,以提高全民的认识水平与辨别能力。

文艺创作纯粹以“逗乐”为目的,其“乐”必然流于浅薄、低俗。大众审美接受并热衷于这样的所谓“幽默”,也正反映了大众审美中存在着低俗化倾向,人文修养的欠缺,导致了审美选择上的盲目。文艺创作中其语言可“俗”,但这是通俗之谓,而不是庸俗、低俗(低级趣味)。作品的思想、精神内蕴要求“雅”,给受众以高尚情操、高尚审美的教育,这是我们从事文艺创作应把握的基本原则。文艺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倡导和弘扬生活中积极、健康、高雅、优良的东西,摒弃和鞭挞生活中丑恶、虚假、低级、拙劣的东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服务于大众的同时,引导和提高国民的人文修养,这正是文艺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神圣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