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主动“减速”意在蓄力筑基

中国经济主动“减速”意在蓄力筑基

编者按

“7%左右”——面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各界反应“出乎意料的平静”。

“一味把眼光放在中国增速放缓上,就容易忽视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和社会重大转型。”正如法国《快报》所言,这一现象不仅正常,也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诚哉斯言。事实上,今天的中国经济正发生积极的变化。新一届政府履新两年以来,经济新常态已初现端倪: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服务业的繁荣使新产业、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登记注册企业出现井喷……

望表知里,生机盎然。“7%”的背后,既是新常态下中国对经济发展走向的清醒认知,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自信与担当。

“新常态”下需要好心态

当前中国经济主动“减速”,意在把握时机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这就好比在长跑途中放慢速度,调匀气息,为的是能够跑得更快更稳,为未来发展“蓄力筑基”。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增长预期7%左右,对于这个数字应该怎样理解? 

张立群:有两组数据值得关注。一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美国为15.3%,而中国7.4%增速所对应的经济增量已达到8000亿美元左右,超过瑞士等国家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是,从世界范围来看,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是2.4%,欧元区的经济增长是1.1%,日本是零增长。因此,我们的7%不仅不算低,而是名列前茅。

新常态中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心态。当前中国经济主动“减速”,意在把握时机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这就好比在长跑途中放慢速度,调匀气息,为的是能够跑得更快更稳,为未来发展“蓄力筑基”。从国际视野看,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外需环境,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寻找动力源的战略选择。从国内环境看,密集的产业和人口造成许多大城市承载能力愈发不足。以汽车市场为例,当大城市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时,就只好采取限购、限号等措施,这对汽车市场的成长肯定会带来直接影响。当前要寻求中国经济发展的长久动力,需要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去破解,通过人的城镇化来不断释放内需潜力。

记者:从普通大众的视角来看,7%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吗? 

张立群:近几年保民生、保就业的成效已然显现。经济增速在换挡,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并没有换挡。我们看到,2014年全国新增就业1322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国内生产总值也超过了十万亿美元。如果按7%增长计算,那每年就要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对应的绝对量比过去多很多,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多了不少。就业形势比较好,带来的结果是来自于工资的收入增长比较平稳,这对于中低收入群体非常关键。

还有一个数字让我印象深刻:2014年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今年春节期间,许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购物,使得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围绕中国元素来打造市场氛围。再从国内来看,今年1至2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1135亿元,同比增长10.6%,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4751亿元,同比增长44.6%,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产业增长是比较平稳的,这为保持整体经济的稳定提供了基础。

“新常态”中谋求新作为

从“高速”到“中高速”,从“传统驱动”到“双引擎”,中国经济“列车”不仅不会掉挡失速,反而会因为增添新动力跑得更稳健、更有力。

记者:既然7%的目标有了,那么在经济面临增速放缓和下行压力之下,如何实现目标就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张立群:面对外界的一些疑虑,甚至是少数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党中央多次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空间还有多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双结合”,打造“双引擎”,保持“双目标”,为中国经济“爬坡过坎”指明了方向。这一战略部署,是基于当前发展形势的准确判断,会成为开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局面的“金钥匙”。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