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背后传递的是信心与力量。“双中高”提出了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目标,即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双引擎”提供了实现目标的引领动力,即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引擎,围绕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改造传统引擎。从“高速”到“中高速”,从“传统驱动”到“双引擎”,中国经济“列车”不仅不会掉挡失速,反而会因为增添新动力跑得更稳健、更有力。
而关于“双结合”,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将其形象地比喻成中国人发明的围棋,讲究既要谋势,又要做活。做活有两只眼,而稳定经济增长和推进结构调整就是两只眼。从稳增长来看,我们是以微调、预调和定向发力为基本特点。而促改革、调结构主要涉及到“进”,在改革的支持下、体制机制的完善下来调结构,通过提高增长的含金量,实现稳中求进。在稳增长不会遇到非常大压力的背景下,我们要把更多精力放到求进上,在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等方面着力,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记者:根据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两个月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投资10851亿元,增长10.6%,去年全年是13.5%,数据出现了下滑。这是什么原因?
张立群:转型中困难企业增加、行业内产能过剩、建设新生产线的投资很难跟上,数据下滑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有很大关系。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了中高端,靠低成本竞争的时代正在过去。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正在不断改变着“中国制造”的形象,全球近80%的空调、70%的手机都是“中国制造”。我们要把握这个机遇,在提高增长的含金量上下功夫、在控制发展的代价上下功夫,通过转型升级,使中国经济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新常态”里孕育新希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及“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的计划,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加快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决心。
记者:今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展望“十三五”,处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将会有怎样一番作为?
张立群:我本人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是持乐观态度的,信心主要来源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
我想重点谈一下出口和投资。先说出口。今年1至2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643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2%,表明外部需求对于工业生产的拉动是平稳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外贸进出口增长6%左右,这一数字低于去年7.5%的预期目标,但高于3.4%的实际增速。外贸预期增速下调与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相适应,同时也表明中国正在施行的开放型经济大战略,将为外贸发展与转型增添持久动力。比如“一带一路”战略,未来将成为中国与广大新兴国家贸易融合的大平台。
再说投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4776亿元,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换句话说,就是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比如,铁路投资要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新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的57个项目要加快建设,今年再开工27个项目。棚改、水利等投资多箭齐发,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使巨大的内需得到更多释放。
记者:春节前后,关于中国赴日游客抢购马桶盖和电饭煲的新闻意外地成为热点,甚至引起一些人对“世界工厂”为何做不好一个小小马桶盖的反思。
张立群:中国经济正步入“速度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新常态。新常态的另一种含义是,过去帮助中国取得快速增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逐渐会失掉比较优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基于市场建设形成的另外一个经济发展引擎,其潜力是非常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表述: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我尤其关注的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及“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的计划,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加快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决心。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至关重要,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