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重要”:文艺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本报刊发了一系列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随着学习贯彻的不断深入,广大文艺工作者对重要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有了越来越多的新认识、新体会、新感悟,对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有了越来越高的目标追求和行动自觉。为了适应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的新形势,本版自今日起特开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专栏,刊发知名理论家、评论家和作家、艺术家结合文艺工作实践撰写的文章,敬请关注。
——编 者
核心阅读
“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展现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总揽全局的政治胸怀,是理解中国文艺现状和未来文艺方向的重要文献
“讲话”通篇贯穿着问题意识,开宗明义地提出“两个重要”论述,作出了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理论阐述
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伟大悠久的中国能否葆有坚强的文化自信,展现文化上的充沛创造力和强大感召力,有力地彰显中华文化的世界性意义,是“讲话”提出的一个时代课题。对文化和文艺世界性维度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是“讲话”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建树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开宗明义就是“两个重要”。这“两个重要”至关紧要,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地位和作用的根本判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首先是要深入领会“两个重要”。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对于文艺在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和艰苦卓绝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而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构成了文化战线的一支中坚力量。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强调:“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者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重要”的论断,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时代的变化做出了新的理论探索和发展。
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问题意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形态与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的创作和传播出现了众多前所未见的新情况、新样态,百花盛放,目不暇接,但同时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现在,我们谈论文艺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这成为一个尖锐迫切的问题。在理论批评界,在作家艺术家中间,在文艺的相关生产和传播环节,乃至在公众中,存在着对文艺的种种不同认识。有的人将文艺仅仅看作是文化商品,简单地以市场效益衡量文艺作品。在这种观点看来,文艺除市场价值外再无其他价值,而市场价值就包含着文艺的全部作用与目的。也有人“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地看待文艺,把文艺从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斗争中切割出来。在这种观点看来,存在着一种超越历史、超越国家民族的绝对的文学艺术标准,文艺只有作为纯粹的个人创造才能获得价值和意义。
凡此种种,表现形态不同,都在从不同角度颠覆文艺与时代、与人民的关系。当文艺只与市场有关、只与个人有关时,文艺就被抽去了丰富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文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就被从根本上移除。于是,不再有什么文艺工作者,有的只是在市场上谋生的“艺人”或只对他自己也不知道在哪里的抽象“人类”负责的所谓“艺术家”。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通篇贯穿着问题意识,开宗明义地提出“两个重要”,就是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敏锐地洞察新情况、新问题,做出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理论阐述。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这就是把文艺放到历史、时代、民族、人民的语境中,坚定不移地确认文艺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关系,与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实践的关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文艺的地位和作用:文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时代前进的号角,“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因此成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和“重要战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坚持“两个重要”,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能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繁荣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