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二:生态文明的基础不是生态学规律,
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由于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作人类文明史的核心,传统生态文明观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viii]其基本依据是,生态文明是在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导致这种失衡的首要原因就是人类违背了生态规律而任意妄为,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就是遵循生态规律、按生态规律的要求办事。毋庸置疑,这种观点具有合理之处,它认识到了生态规律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强调了人类应自觉遵守生态规律、履行维护生态健康的责任。
但是,这种观点存在的认识误区也很明显:一是,仅强调了生态规律的客观性,而忽视了人在生态规律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生态规律对人类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在这种历史哲学逻辑下,人的认识能力只体现于反思和阐明自然的价值,并通过完善理性来回归自然的秩序或状态。对此,恩格斯曾给予坚决的批驳,他说:“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ix]唯物主义历史观启示我们,人类历史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自然规律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只有进入人类的认识视野,并最终服务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才有意义。“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自然界不再是作为人的异己存在,而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内在组成部分,是对人的自觉的自主性的确证。”[x]因此,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而要积极发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片面地仅看到生态文明的自然属性,忽视了社会性是生态文明的根本属性。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无疑要体现为空气、河流、植被、山川等自然环境的综合改善,换言之,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是自然生态。不过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史研究” (11AZD042)阶段性成果;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提高欠发达地区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研究”(JD0825)阶段性成果
[i]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ii]李兴山、梁言顺:《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央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第408页。
[iii]《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8页。
[iv]《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82页。
[v]《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2页。
[vi]《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7页。
[vii]《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
[viii]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ix]《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3页。
[x]李艳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结构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