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有较为坚实的现实基础。面对转型发展和污染治理双重压力,我省从问题入手,突出问题导向,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大工作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实施了一大批生态建设项目,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变为实际行动,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在强化生态建设的同时,我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市场扶贫新机制,推动生态脆弱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相结合,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低碳等朝阳产业,激发了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三是成熟的先进经验为生态致富提供有效支撑。在生态致富方面,江西、海南等省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其在生态红线划定、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考核创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省平山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创造了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建设现代多功能农业的“葫芦峪”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在我省太行山区及全国相同类型区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只要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相应制度,建立生态致富长效机制,有效地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百姓脱贫致富结合在一起,我省在生态致富方面就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我省实现生态致富的有效路径
依托独特的气候资源和水土条件,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利用山区、坝上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水土质量好等优势,以及我省各地具有明显区域化特征的独特资源条件,加快推进富岗苹果、绿岭核桃、沧州金丝小枣、京东板栗、坝上错季菜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建设培育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的开发和认证力度,打造名牌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推广示范,引导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挥资源、市场、品牌等优势,引进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开发高端、终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特色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综合利用林业废弃资源、林下空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立体复合产业,促进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
依托秀美山川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地质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丰富和区位条件独特的优势,开发旅游产品、优化旅游线路、强化区域合作,做大旅游市场。整合旅游资源,把农业生产、乡村建设与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等结合起来,推动传统单一的旅游观光向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科普科研、文化创意、营销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提升绿色资源的生态、人文、科技价值。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强化旅游品牌宣传,做大做强旅游发展主体,努力将我省生态脆弱区打造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休闲之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
依托丰富的未利用土地资源,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我省拥有20%的未利用土地,主要集中在山区和坝上地区,这些土地分布分散、水土条件差、绿化开发难度大。要转变传统发展理念,把这些闲置土地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变废为宝,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优势。比如,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环保领域率先突破的机遇,加快推进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等产业发展,把“荒山秃岭”打造成“种电发电”的强县富民之地。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既是生态的,又能增加就业、促进增收。要利用我省山区、高原等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组织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现代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产品。推动文化创意与旅游、体育、农业、传统手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依托优良生态环境,集聚优质文化要素,打造现代文化产业聚集区,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生态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