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2)

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2)

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注入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

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中的“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疏导”与“围堵”、“德治”与“法治”等范畴和内涵凝聚了中华民族在医治疾病、治理水患方面的聪明才智,凝聚了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思想家在军事战斗、社会治理中的卓识睿智。

标与本。标本理论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积累的智慧。标是现象,本是原因。中医治病强调辨明标本,“凡病有标本,更有似标之本,似本之标。若不明辨阴阳逆从,指标为本,指本为标……医之罪也”。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就是在辨别病位、病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有的病,先治其本,本病愈则标病自解。有的标证甚急,可能危及生命,此时当先治其标,待病情缓解后,再治其本。中医所主张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等方法,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治理社会领域问题具有方法论意义。比如,治标和治本,是反腐败斗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治标,严惩各种腐败行为,把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抑制下去,才能为反腐败治本创造前提条件。治本,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才能巩固和发展反腐败已经取得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坚持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加大惩治腐败力度,以惩促治、由表及里,标本兼治,努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取得了明显成效。

疏与堵。疏堵理论体现了中华民族治水的智慧。鲧治水,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结果九年而水不息。大禹治水,改其父鲧的“堵”为“疏”的治水方法,凿山疏流,通九泽,决九河,将水引入东海,为古代先民解除了洪灾水患。识水性,查水势,堵中有疏,疏中有堵,疏堵结合等治水理念,充满了科学和哲学的思想内涵,积淀为中国人民谋事治国的方略和才智。“锐者避其锋,因势利导;弱者塞其虚,筑堰封固。”因势利导,疏堵兼用,也成为反腐败的重要手段。比如,在解决“裸官”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疏与堵的办法。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不得在特定岗位任职,不得任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领导成员岗位,以及这些机关的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负责人岗位。这就是“堵”的办法。对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组织人事部门应当与其谈话,由其配偶(没有配偶的由其子女)主动放弃外国国籍、国(境)外永久居留权和长期居留许可,或调整其现岗位。这就是“疏”的办法。疏堵结合、禁准并用、进退有据,使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裸官”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攻与防。攻与防理论体现了古代兵家博弈制胜的智慧。《孙子兵法》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攻与防。“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国内战争和任何古今中外的战争一样,基本的战斗形式只有攻防两种。”红军之所以胜利,就在于从全局上把握“进攻”和“防御”,确立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作战原则,总结和提出一整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攻中有防,打防结合的策略同样可以运用到反腐败中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采取积极主动“进攻”的态度,持续不断地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通过加强纪律审查,开展全覆盖巡视,严惩各类违纪违法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了有力震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积极推出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务实有效地推进防治腐败工作,收到了打防结合、惩防兼备的效果。

德与法。我国古代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社会治理的智慧。儒家重“德”,主张“为政以德,正己修身”。认为“政”、“刑”的效果有限,只有“德”、“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法家重“法”与“刑”。商鞅劝告国君:“不贵义而贵法,任法而治。”儒家重“德”,但并没有抛弃“法”。法家重“法”,但并没有抛弃“德”。中国古代统治者儒法并用,把德治与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巩固皇权统治的同时,客观上保障了社会的繁荣安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强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高。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