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新机遇
推进农业现代化将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潜力。从30多年的改革历程看,几乎每一次经济大发展都来自农村改革的新突破。当前,我们正处于从中高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爬坡阶段,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很难扩大内需和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再次聚焦农村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潜力,正当其时。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加快农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把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同时吸引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进入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基本具备,应不失时机地推进这一历史进程。《报告》提出了许多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难得机遇。近几年,一些农民工回乡创业,一些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已经取得成功,应继续鼓励支持。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是关键。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新型城镇化将释放新增城镇人口的巨大需求潜力。我国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0%多,有2.7亿农民工、4.16亿人口尚未真正在城镇安家。创造条件让农民工市民化,让他们和他们的家属在城里有房住、能上学、能养老,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这是城镇化的难点。《报告》没有回避这些矛盾,提出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难题,如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稳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这不仅对4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属来说是一件大好事,而且由此带来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以及消费需求,将成为未来十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用好行政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新机遇
行政体制改革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强大支持。政府减少审批、简化企业开办手续、提高小微企业税收起征点、改善小微企业融资条件、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等改革措施,将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是财富的创造者,企业数量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鼓励大众创业,对中西部地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每单位人口拥有的企业数量上。例如,截止到2013年年底,按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千人拥有企业的数量,浙江为10.4个,河南为2.7个,湖南为2.6个,四川为2.4个,浙江分别是河南、湖南、四川的3.85倍、4.0倍、4.3倍。各地企业数量多寡的原因主要在于创业政策环境的差异。所以,中西部地区要缩小同东部的发展差距,首先要在鼓励大众创业上狠下功夫,在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上狠下功夫。自主创新是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的根本途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作出了表率。深圳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2013年占全国的48.4%,2014年占全国的48.6%。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深圳具有鼓励创新和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良好环境。现在,民营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的2/3以上。国有企业和大学技术创新的潜力还有待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科研人员应形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合力,在创新中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由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报告》提出,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对国有企业来说,这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建立规范的以股份制为基础的公司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对民营企业来说,这将带来新的投资机遇和发展空间。各类所有制经济混合发展,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创造新的生产力。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