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亚投行现象”(2)

理性看待“亚投行现象”(2)

同时,英国等发达大国申请加入亚投行,更多的是经济行为。美国近年来宏观经济呈现持续改善态势,而欧洲经济仍然没有摆脱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的双重影响,欧洲经济通缩风险依然较大。在此背景下,寻求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一直是欧洲等发达大国的重要目标,通过深化国际合作特别是与中国等亚洲新兴大国的合作,成为短期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亚投行重点支持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及“一带一路”等互联互通,英国等大国加入亚投行有助于深化自身与亚洲的经贸合作,而且欧洲也作为“一带一路”的相关地区,由此可能享受亚投行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从这个角度看,英国等发达大国抱团申请加入亚投行的原因就不难理解,此举更多局限在经济合作层面。

从全球治理体系的大局看,“亚投行现象”更多的是暴露出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亟待调整完善的问题,但从实质上并未改变国际经济秩序由美国等发达大国掌控的局面。一方面,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拥有前沿科技水平,具有强大的军事、经济等综合实力,掌控全球金融话语权,这些都决定了其对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如果没有出现世界大战等外部冲击,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将极为缓慢。美国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英国,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才主导全球体系,如果没有出现二战,那么国际经济秩序的更替可能还要经历更长时间。

中国应重视“亚投行现象”

虽然亚投行对全球的影响不应高估,但亚投行是中国主导构建开发银行这一公共产品的尝试,此举已经引发世界的广泛关注。这是世界对中国推动开发银行治理体系建设的关注,也是世界对中国大国发展的期待。在此背景下,中国应高度重视“亚投行现象”,化解潜在挑战,抓住有利机遇,稳步推动亚投行建设发展,并为更广范围内推动国际经济秩序调整积累良好的经验。

首先,应更加客观评估亚投行的挑战及有利条件,为未来推动其他区域或国际治理平台建设做好示范。英国作为老牌世界强国加入亚投行具有重大意义,英国的支持不仅有助于提升亚投行的综合实力,而且有望为亚投行的创建提供重要的治理经验。但美国持续呼吁亚投行应遵循环境保护及社会保障等高标准的要求,这是美国为掌控全球秩序主导权而作出的正常反应,这种现象在未来中国推动其他区域或治理平台建设中可能呈现常态化。中国在亚投行建设过程中既应重视英国的地位,也应重视理顺中美关系,而不应回避潜在的冲突,将亚投行建设好、运转好,为其他平台建设树立好的形象。

其次,在关注亚投行对外部治理机制影响的同时,也应注重亚投行对国内金融生态的影响。目前关于亚投行建设的影响讨论更多局限于外部,较少关注亚投行对国内的影响。事实上,伴随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中国开发性金融取得了重大进展,当前国家开发银行资产已经超过世界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总和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同时,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倡导构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未来如何厘清亚投行与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关系,显然成为促进中国乃至区域金融生态健康运转的重要内容。

再次,应更加重视亚投行运行规则与治理模式研究,为推动开发银行等区域或国际治理体系调整优化奠定基础。“亚投行现象”引发多方关注,但亚投行的运行规则、治理模式等仍有待研究。亚投行定位于基础设施投资而非援助,但这是否意味着相关贷款将有全新的要求,如果不是,该如何保障资金的安全运转?同时,如何让亚投行的行为既体现参与各方的代表性诉求又能保障运转效率?这些问题的破解亟待治理体系创新。

责任编辑:郭安琪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