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亚投行现象”

理性看待“亚投行现象”

核心提示:中国应高度重视“亚投行现象”,化解潜在挑战,抓住有利机遇,稳步推动亚投行建设发展,并为更广范围内推动国际经济秩序调整积累良好的经验。

编者按:3月31日是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资格申请的截止日期。截至发稿,申请成为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近40个。亚投行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如何让亚投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许本文会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发。

在2015年全国两会闭幕前夕,中国财政部官网发布信息称,英国向中方提交了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的确认函。美国白宫针对此举发表即时评论,指责英国“不断迁就”中国,有些媒体认为美国的这种指责极其罕见,美英在国际舞台上是极为亲密的盟友关系,而在加入亚投行的意见上却出现了显著分歧,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美国的言论并没有对其他盟友起到“警示”作用,3月中旬以来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大国陆续申请加入亚投行。

近期《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副财长希茨的话称,美国对能增强国际金融架构的新多边机构表示欢迎,他还提议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现有机构与亚投行联合为项目融资。美国态度的软化可能会使更多国家申请加入“亚投行”,“亚投行现象”进一步引发各方关注。如何客观评估这种现象?“亚投行现象”对于中国有什么积极意义?这些问题都亟待进一步解读。

“亚投行现象”释放三大非常态

亚投行是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先后出访东南亚时倡议建立的。总部将设在北京,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为500亿美元,首批21个意向创始成员去年10月在北京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亚投行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同属于开发银行,在性质上并没有什么特殊性。然而,为何亚投行会引发社会如此多的关注?归根到底,主要在于“亚投行现象”释放了三大非常态。

一是改变了中国主导建立的开发银行缺乏发达大国参与的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开发性金融机构发展列入中国政府的战略规划,近年来持续倡导构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虽然这些机构大多处于筹建阶段,但目前只有亚投行才有发达大国参加,这无疑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是催生了游离于美国主导体系之外的亚洲多边开发银行体系。美国是二战以来国际经济秩序的创建者和主导者,目前全球诸多国际或区域治理平台大多是由美国及其盟友来管控。不管美国有没有直接管控相关平台,其都可以通过七国集团等治理体系来确保其主导性。然而,对于亚投行而言,英、德、法、意等发达大国已经主动申请加入,虽然美国对组建亚投行的态度由之前的反对转向欢迎,但组织亚投行的却是中国,这显然游离于美国的主导体系之外。

三是调整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主导的亚洲多边开发银行生态。亚太经济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较长时期主导亚洲的多边开发银行体系。此次中国主导建立的亚投行,由于有诸多发达大国的介入而使其颇具发展潜力,虽然当前的资本金仍然不是很大,但据亚洲开发银行预计,2010至2020年,亚洲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如果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则需要筹集至少8万亿美元资金。可见,亚投行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未来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将逐步做大做强,由此推动亚洲多边开发银行生态的调整。

不宜过度夸大“亚投行现象”的全球影响

结合历史经验来看,发达大国加入发展中国家的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并不少见,比如非洲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都有发达大国的参与,发展中国家也在非洲开发银行等部分机构中拥有主导权,但这些机构已经成立运转多年,并未对现有秩序构成大的影响,也没有对全球造成巨大影响。

亚投行法定资本1000亿,不仅比世界银行资本低,而且也比亚洲开发银行资本总量少,亚投行从总量方面难以与世界银行或者亚洲开发银行相比拟。而且,亚投行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而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则强调以减贫为主要宗旨。可以说,亚投行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

责任编辑:郭安琪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