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鲜活管用的马克思主义(2)

当代中国鲜活管用的马克思主义(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指引党和国家工作形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讲话是当代中国鲜活管用的马克思主义,为党和国家新30年的发展提供了指南。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夹杂的糟粕难免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光靠传统文化解决不了近代以来救国、兴国、强国的问题。在近代中国,正因为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传统文化对汹涌而入的西方文化目瞪口呆,日渐衰弱的思想解释力无法拯救千疮百孔的国家。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各种主义、主张曾先后出场而又昙花一现地破灭了。只有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以后,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浸透滋养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第一次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滋养的关系给予了科学而深刻的阐释,打破了一些人对来自异域的马克思主义与滋生于本土的传统文化之间的无意识隔膜和机械嫁接,贯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汇合,从而构成了我们党和国家以及中华民族全新的思想文化图谱,理顺了指导我们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滋养民族心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致性关系,为全社会坚守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讲话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融合贯通,开辟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通道

文化伴随人类来到世界,是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世界上的文化是不同的,东方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古代文化不同于现代文化;世界上的文化又是相通的,因为人类生活的主题和内容是共同的。长期以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国文化的关系,国内外都有不少偏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跟不上经济硬实力的发展步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不够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解决这个问题作出了独创性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论断一经发表,便震撼着每一个关注世界文明走向的人。美国政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文明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关键是主观上如何看待和如何把握这种差异。在习总书记的思想中,“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习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观点,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宽广的胸襟和包容的自信。其实,自从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后,中国就始终面临着如何看待文化价值观上的“古今中外”问题。我们的先贤争论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倾心过西方的德先生、赛先生,但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与生命得出的结论是,对有差异的外来文化既不排斥也不照搬,而是包容、借鉴,批判地吸收、积极地扬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习总书记正是站在拥有5000年文明积淀的文化沃土上,站在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看待和处理不同文明关系的制高点上,站在为世界人民祈福和平的地球村屋脊上,向世界奉献了和平友善的新文明观:“文明互鉴论”,从而展示了高瞻远瞩、积极负责的大国眼光和深谙文明发展规律的真知灼见。联系美国学者的 “文明冲突论”,学习习总书记的“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论”,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外交战略中对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思想及“和为贵”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与吸收,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不同文化 “批判性吸纳”的文化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他不仅提出推动文明互鉴的思想主张,而且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大量史实佐证了“文明”应当而且能够交流互鉴的观点。他列举了中华文明史上一件件交流互鉴的典型事件。汉代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西域文化成果。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唐朝时期,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在首都长安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可见,文明交流互鉴伴随着中华文明成长进步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更值得正视的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影响和推动着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中并对西方文明产生着积极进步的影响。习总书记将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事实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呈现在世界面前,不仅令“文明冲突论”黯然失色,而且在向世界呈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再一次展现了“东方智慧”和中国价值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这就是中国人2000多年前就已认识到的“和而不同”的道理。事实胜于雄辩,每一个讲公理的人都应从中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认识到中国领导人坚持“文明交流互鉴论”的科学性、向善性和方向性、引领性,从而把对世界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崭新的层面上,把对中华文明给世界进步的贡献和给人类思想的启迪的认识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减少世界上一些人或因曲解、或因误解、或因不了解而对中华文化产生的隔膜感和抵触感。

引导世界从文化上解读中国、理解中国、亲近中国,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早应该去做的一件大事,习总书记着力提倡和推动的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就是这样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历史将会证明,习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论”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刷新与重构人类不同文明交往交锋的理念与规则具有不同凡响的价值意义。

习总书记提出:“文化在增进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方面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十八大以来,中央把人文交流作为国与国关系相处的重要方面着力推动。习总书记更是对提高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见缝插针,身体力行。他是中华文化的坚定维护者和弘扬者,同时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有力推动者和实践者。他的每一次国事访问、每一次国际性会议、每一次对国际友人和亚裔侨胞讲话,总是抓住机遇,适时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总是强调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渗透力,强调中西方文化互相交流交融的重要性。从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感受到了由170多年前的西学东渐到今天的东学西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脉络,展示了屹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国珍重自己的优秀文化、塑造自信自尊的民族形象、高度参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热望与能力,体现了发展中大国致力于融合文化分歧、沟通人文体验、汇聚向善能量、思考人类未来的责任与远见。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国人及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推动世界建立公平正义和经济互补共赢机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讲话将理论形态与现实实践融合贯通,使科学理论直接变成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真理就是事实和逻辑。真蕴含理,理寓于真。理论的生命力在实践中。只有经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将理论和实际贯通,才能知道理论正确不正确,管用不管用,才能发挥理论的作用指导实践,也才能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将“官方”话语系统与民间话语系统打通,用群众语言同群众说话,将思想理论与现实实践直接贯通,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学风运用到一个新境界。

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句话温暖了亿万国民。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系列工作措施;简政放权、公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举措,桩桩件件都是为着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在总书记心中,人民占据最高位置。因为他的心始终与人民群众连接在一起、跳动在一起,所以他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字字句句直入人民心中,都是人民群众心声的反映;因为他所倡导、部署的各项事业都是为人民谋福利的,都是为人民主持公平正义的,因此他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变为亿万群众自己的事业,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文件语言变为人民群众可亲可用的行动指南,从而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向前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最生动。深入群众,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我们的讲话、文章就可以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首先要把党的大政方针、战略部署宣传给人民群众,要让广大群众听得进、看得懂、愿接受,这就必须提高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动员力。要让广大干部群众对学习理论和政策如饥似渴,对掌握理论和政策如获至宝,就必须下大气力转变长期以来反复发作的“党八股”文风,说让百姓听得进去的话,写让百姓看得懂的文。习总书记对改进文风早已大声疾呼,在十八大前就把改进文风与转变作风结合起来,倡导“短实新”的文风。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到提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从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提出“两岸一家亲”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从“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总书记许多重要战略思想都是用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话语表达,有时就是直接使用人民大众习惯的谚语、俗语甚至顺口溜。

总书记的讲话方式、话语风格,赢得了人民群众广泛的认同、赞美和响应,许多语录成为老百姓的日常话语,张口就来,从而使他的思想理论直接变成了大众化观点、大众化语言。习总书记的话语体系是与人民群众的话语体系相一致、相贯通的。人民群众就是从总书记的亲民话语中感受到他的亲民思想、爱民情怀。

习总书记的讲话坚持问题导向,总是直面现实,回应实践的呼声和现实的挑战,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他的讲话回答群众的疑问,破解群众的疑惑,抓住矛盾的实质,直指问题的要害,让听者觉得就是针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讲的就是大家心中想而口未言的话,因此能够抓住人心,引发共鸣。所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号召力、凝聚力不是强加给百姓的,而是来自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响应与追随。

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再一次证明,“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习总书记的话语体系,将理论形态直接转换为群众的自觉实践,缩短了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距离,实现了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融合贯通,唤起了亿万人民“同心干”的巨大能量。习总书记鲜明、生动、独特的话语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群众观,改进和创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学风、文风,生动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巨大威力,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