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为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较快改善。
▉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会触动一些刚性利益格局,但目前无论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还是从转变发展方式、激发社会活力来说,解决收入分配机制这一民生“短板”的焦点问题都已势在必行。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巨变,老龄化的速度比原来预测的要快许多,老龄化问题从一个中长期问题演变成需要立即着手解决的新问题。
▉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社会问题的连锁反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这“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为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较快改善。现在,我国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5年多的时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进一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任务。
从目前的实际发展进程来看,在社会建设和民生方面,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一些“短板”,我们必须认清这些“短板”的症结所在,拿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一、民生“短板”发生的阶段性变化
改革开放37年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代表生活水平的“三大件”,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再到现在的住房、汽车、保险,变化之快超出想象。与此同时,民生的“短板”也发生了深刻的阶段性变化。
1.民生“短板”从温饱问题向生活质量问题转变。
我国已经跨越生活的温饱阶段,解决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对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居民生活消费层级不断提升,以房、车、休闲、旅游、通讯、网购引领的新型大众消费此起彼伏,健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气清洁、满意度、幸福感等都成为衡量生活质量新指标,一个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新阶段已经开始。
2.民生“短板”从收入增长速度向收入分配机制转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一直低于GDP的增长,近几年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出现与GDP增长同步和跑赢GDP的情况。在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劳动工资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初级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工资水平在快速增长。但收入差距过大、有效激励不足、分配不合理不公平现象比较突出、中等收入者比例较低等始终是一个“短板”问题,到2020年实现橄榄型分配格局任务艰巨。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理顺收入分配的秩序,关乎民生大事,关乎发展方式转变,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完善。
3.民生“短板”从就业总量问题向就业结构问题转变。
我国就业总量的压力目前已有所缓解,一是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就业弹性较大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产出总量中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发挥了就业拉动作用;三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和劳动力人口总量都已开始下降。但就业结构问题进一步凸显,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就业面临严峻形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普遍老龄化遇到更大的困难。在我国经济增长下行的情况下,就业政策选择必须高度关注这一新的变化趋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