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监督领导干部(2)

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监督领导干部(2)

三、加强日常管理,做到关口前移

《规划纲要》把干部管理和监督放在一起谈,并把“管理”置于“监督”之前,是因为日常管理就是最重要的监督。很多问题的发生,都和当地党组织软弱涣散、对党员干部放任自流、“党不管党”分不开。由于用人不察、把关不严、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干部不主动,导致风气不正,潜规则盛行,各种腐败和违纪案件不断发生。因此,《规划纲要》要求,要以抓常、抓细、抓长为着力点,健全和落实日常从严管理监督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建立抽查核实工作机制。还要完善谈心谈话制度。进一步实现干部考察的系统化、动态化、日常化。对干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通过谈心谈话和警示教育,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提醒告诫。防止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

我们还要把住正风肃纪这第一道关口,即要让干部“不敢腐”。其实,干部敢不敢腐主要不在于惩罚多重能把人吓住。如果一百个干部违纪违法,我们实际上只能揭露和处理七八个,惩罚再重也会有人有侥幸心理。如果在违纪阶段就能及时处理,就能产生很大的威慑力。因为我们的领导干部都是很要面子的,被点名道姓地公开曝光处理,很多人会认为是脸皮被当众扒下来了,会感到无地自容。而且一个干部被曝光处分了,政治前途也暗淡了,在一些居心叵测想收买权力的人的眼里,他也就从“潜力股”变成了“垃圾股”,不会再花那么大力气和代价去收买他了。这反而可能挽救那些有缺陷的干部,使其贪腐不至于发展到惊天大案的地步。

对干部的日常管理之所以重要,还因为这也是科学地选人用人的主要途径。“烈火见真金”,看干部要看非常时期、关键时刻的表现,但毕竟不是每个干部都有这种机会。任何个体其实都是多面的,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表现。如何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如何看待名利地位,在工作中是否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有没有群众感情,都会折射出他的政治品质和人格。因此,识别干部,不能单纯凭主观印象或某次工作中的表现,也不能偏听偏信某些群体的毁誉,更不能只看“自我推荐”,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干部,从细节处了解干部,在干部成长的全过程中考察干部,才能真正选准、用好干部。

四、坚持能上能下,严格任期管理

我国的领导职务任期制,是对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限和任期届数进行界定的一种管理制度。它是在取消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基础上制定的。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领导干部更替频繁、流动过快的问题又凸现出来。例如1993—2013年,河北邯郸市就先后迎送了12任市长,平均任期只有1年半多一点,而且这种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其弊病也相当明显。一是经人代会民主程序选举的干部,刚开始法定任期就被更换,不仅损害了选举民主的严肃性,也使干部很难对一个地方的发展作长远规划和安排。二是主要领导干部随意无序地流动和频繁更换,还会诱发执政理念短期化、执政行为浮躁化、执政政绩泡沫化等问题,也破坏了正常的职务晋升规则,扭曲干部的迁转预期,助长“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的蔓延。因此,严格执行官员任期制,不仅对于保证各级干部在任期内安心干好工作,对选民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非常重要,也是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要严格任期管理,不仅在干部任用时要广泛听取意见,还要在整个任期中加强日常考察,及时调整不称职和不胜任现职的干部,健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对于任期届数满和年龄到限的干部,要做到能上能下能退。总之,加强干部任期制管理,对于提高干部管理科学化水平,构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干部选任机制非常重要。

五、及时分析研判,全程监护干部

管好主要领导,选好用好干部,加强日常管理,完善任期制度,都离不开一个基础工作,就是领导班子分析研判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其中包括对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工作实绩、整体结构、优化方向的研判,也包括对领导干部个人能力水平、履职成效、作风表现、廉洁自律等及时地跟踪了解、分析研判,这能够为整个干部管理监督工作提供科学的、个性化的依据。因此,在分析研判过程中,要坚持民主公开,创新评估办法,要通过个别座谈、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尽最大可能扩大群众直接参与面。这既是为了全面了解、正确认识每个干部,也是为了在工作中全程监护、真诚帮助每个干部。《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对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的考核,首先要看抓党建、抓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效,考核其他党员领导干部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权重。这也是把从严管理监督干部落到实处的必要保证。

(作者: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