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移动互联网金融安全“势在必行”
(一)提高各方安全意识,建立风险信息共享机制
一是加大对预防诈骗等各类犯罪手法的宣传,提高终端用户的安全意识,不随意下载来源不明的应用,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交易。二是通过加强移动应用上架前安全检测与上架后漏洞通报机制,提高开发者的安全意识,将安全作为应用开发中的首要问题加以考虑,在及时采用最新安全技术的同时,加强安全检测、监测。三是加强与电信运营商、金融服务提供商、零售商等相关各方的信息共享与安全事件通报机制,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其加强自身业务安全保护,及时处理安全漏洞。
(二)加强移动互联网金融监管,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2014年以来,相关主管部门对移动互联网安全高度重视,继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开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第三方电子签名试点专项活动之后,2014年10月底,国家网信办宣布将出台移动应用程序发展管理办法。应进一步加强移动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一方面,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移动互联网金融安全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公安部等。建议各部门联合制定针对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合作监管机制,指导加强部门联动与协作,协调相关行业采取共同措施。另一方面,形成移动互联网金融长效治理机制。针对终端、应用制定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包括建立更加严格的开发者身份认证与应用安全审查制度,开展移动终端安全检测,建立移动互联网金融应用备案、强制保险、事后追责制度等。
(三)突破移动互联网金融关键技术,形成自主可控生态环境
美国利用各种手段对他国网络空间进行监控已是尽人皆知,在当前芯片、操作系统等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都被美国把持的情况下,维护我国包括金融安全在内的移动互联网安全十分困难。因此,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自主可控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移动互联网金融安全。一方面,要制定扶持国内企业、帮助提升移动终端技术能力与国产化水平的政策,通过资金支持、人才资源优化等多种方式,鼓励实现芯片、操作系统等的技术突破。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采购标准制定、推动产业合作等方式,给国内企业创造成长空间,逐步完善国产软硬件产品的生态环境,提高我国移动互联网金融本质安全。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