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清廉

清明思清廉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原本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的节日。相传,晋文公重耳在成为国君之前曾被迫在外逃亡,介子推在随行的过程中立下保驾大功。重耳当上君主后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看到重耳身旁尽是小人,便躲进深山。重耳下令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介子推毅然自尽并留言道:“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被介子推的品行感动,下令每逢介子推的忌日,全国禁止焚火,百姓只能吃寒食,是为寒食节。第二年的寒食节次日,晋文公在介子推自尽的柳树下祭祀,并封此柳为清明柳,是为清明节。后因两节相近,逐渐合二为一。

看到这个故事,今天的某些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在这些人看来,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哪有宁死不就的道理?而这也更加映衬出介子推洁身自好、清正廉洁的操守。晋文公因介子推之事大受触动,从此以后励精图治、勤政亲民,被后世传为佳话。可见,清明节文化中蕴含着古人干净做人、清廉从政的思想,亦体现了老百姓对清明政治的期待。

清明思清廉。广大党员干部过清明节时不妨反躬自省,思考如何为官用权的道理,坚持清正廉洁的操守,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清廉是从政之基、为官之本。党员干部在清明祭扫之时,面对长眠于地下的祖先和那些为革命事业奉献生命的先烈,应当扪心自问:是否有非分之想?是否有不检点、不廉洁的行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若能做到清正廉洁,自然能够胸怀坦荡、问心无愧,否则,亦无面目祭祀先人。北宋名臣包拯曾留遗嘱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 ,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 ,非吾子孙。”把贪赃枉法者从族谱里除名,死后也不得葬身祖坟,这样的家训体现了包拯对贪赃枉法者的切齿痛恨,即使今天读来,依然令人顿生警醒之心。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人生如白驹过隙,钱财与名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其所累的人生何其不幸?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精神的养料,清明祭扫正可以为党员干部提供一次净化心灵的良机,进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新目标,其中,干部清正是实现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基础和前提。要做到清正,党员干部就应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慎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这样才能干干净净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如此,亦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