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互联网+”热潮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互联网+”热潮

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这个过程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第二个阶段是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和收获(每个阶段各20~30年)。

今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第21个年头,中国迄今已经有6.3亿网民,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通信网络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安装,这为下一阶段的“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将在哪里出现热潮

在未来5~10年,“互联网+”将可能在哪些领域出现热潮?哪些领域较容易取得突破?哪些领域较难取得实效?难点是什么?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成熟、经济性、便利性和性价比越来越高,并作为一种基础设施被广泛安装在数亿人群和产业中间。在应用方面,继传媒、广告、零售业之后,交通、物流、本地生活服务、批发和产业集群、制造业、农业、金融、房地产等会一个一个产业在线化、数据化。

比较容易被突破的领域:一是行政垄断比较少、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领域,比如零售业、餐饮、物流行业;二是供需发生转换,供大于求的领域。例如,如果房地产供求发生反转,也会加速互联网化;三是问题较多、老百姓不满意,信息化水平低的行业,比如城市交通、医疗领域。例如,过去出租车行业被认为是学历较低、信息化落后的行业,但是过去一年发生的变化让我们瞠目结舌,在北上广杭等城市,出租车司机几乎成为移动互联网渗透率最高的行业,达到80%~90%的水平;而且依靠打车软件的服务,很多司机实现了数据驱动业务流程:通过对未来一段时间打车人群的预测,驱动行车的轨迹。

比较难突破的领域是行政垄断壁垒高的行业,比如金融服务、能源行业(例如汽油零售)、通信业。这些领域取决于放松管制的改革进程。

中国“互联网+”存在哪些瓶颈

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的纵深发展,或者说产业互联网的顺利推进还存在以下的制约要素:

1.制度不适。目前信息生产力还未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主要是受到了原有基于“工业经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具体体现在制度安排上的落后。比如:没有促进信息(数据)的流动与共享的政策;只有IT投资预算制度,没有购买云服务的财政支持制度;再比如,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等等。

2.观念落伍。目前我国的传统产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观念固化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因袭原有的信息化老路,对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服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应用,也没有适应消费者作为主导的商业格局的转变。

3.基础设施滞后。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持续进步相比,宽带、现代物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城乡、中西部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信息经济的深入普及、应用。

4.技术创新体系陈旧。当前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仍然倚重传统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国有企业,相关的产业扶持资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一些依赖补贴的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效果不佳。

5.小微企业环境欠佳、经济活力不足。尽管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政府扶持措施仍难落地,体现为对小企业重视不足,更多的扶持政策还是落在“中型企业”上。在国家经济“降速转型”形势下,“大众创新”愈发受到重视,而承担“大众创新”的主体正是小微企业。

6.人才匮乏、教育体系落后。目前,与低技能的劳动力相比,适应“信息经济”发展的相关专业人才非常短缺,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比如,电子商务人才、移动互联网人才、互联网金融人才等领域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