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国际传播能力亟待提升

中国智库国际传播能力亟待提升

中国开始掀起一股“智库热”。但是,目前我国智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小,与中国国力不相适应。一般我们谈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似乎只关媒体的事。作为舆论产生的重要源头,智库本身的传播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智库国际传播的现状,探究提升我国智库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对策。

内容生产:缺乏引领性概念和观点

“文明的冲突”、“利益攸关方”、“中美G2模式”、“软实力”、“巧实力”等引领全球话语的概念或战略名词,均由美国智库首先提出或推出。美国智库提出的概念通过国际主流媒体、国际研讨会等平台广泛传播而成为“国际议程”,它们提出的一些核心观点便以“国际社会的声音”出现,乃至于成为正确舆论导向,后来回应者即使反驳、提出异议也很难撼动这些观点已经牢牢占据的主导地位。

中国智库目前更多局限在对我国政策的解读、阐释,很少提出能够主导国际话语的概念和战略名词,往往在别人的框架下跟随讨论。如在中国知网上以“软实力”为主题检索,截止到2014年11月,多达29560 条结果。

特别是面对国外智库层出不穷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涉华论调,中国智库也只能救火式地被动应对。针对“中国威胁论”,倒是2006年新加坡著名经济学家、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陈光炎认为中国应该提出一个“中国贡献论”。但中国智库学者似乎只是把“中国贡献论”看作是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一种不同于西方视角的看法和比较正面的评价,并没有更多地去研究、完善、发展其内容,推动它与“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去抗衡,更不用说去影响国际涉华舆论了。迄今为止,“中国威胁论”及其变种仍然不绝于耳。

传播渠道:高质量成果难以转化为舆论资源

西方智库视其社会影响力的大小为生命线,他们通过多种渠道面向国际传播,包括在知名媒体上发表文章、出版专业刊物和著作、举办高层次国际论坛等,以影响本国和其他国家的舆论、政府决策等。

与西方智库相比,目前我国多数智库仅仅满足于将成果上报给决策部门获得领导批示,还不太善于在国际上推销自己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不善于利用大众媒体将成果转化为影响国际舆论的资源。西方知名智库大多设立了专门的公关部,负责与全世界各大媒体的沟通和联络。有些智库甚至设立了全天24小时开通的“媒体热线”。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智库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专家学者更加频繁地接受媒体采访,但更多地还是局限于国内媒体,接受国际知名媒体采访或者在国际知名媒体上发表文章的还不多。而我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即使有一些高质量的智库成果,也难以转化为影响国际舆论的资源。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