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利率市场化将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产生较大影响,单一依靠利差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将会受到冲击,这不仅会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可能会影响银行自有资本率,进而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最直接的挑战是对贷款定价的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考验,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商业银行还无法做到分客户、分产品的定价,还未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程度。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和经营环境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型发展,通过管理、服务、产品、渠道、客户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增强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跟进与适应能力。
(三)推动化解过剩产能。近年来,一些行业由于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确定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船舶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并对未来五年化解产能过剩工作进行了规划。化解过剩产能要求金融机构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既要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规模,也要创新服务方式支持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和转型发展。
(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正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速放缓进一步加大了金融风险,2014年二季度末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5%、1.00%、0.99%、1.72%和0.59%,与一季度末相比均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化解过剩产能力度的加大,产能过剩行业潜在的信贷风险也在逐步显现:一是受市场环境和化解过剩产能的影响,企业赢利空间压缩,还贷压力增大;二是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抵押物面临贬值风险,影响信贷资产安全;三是风险向上下游企业传导,直接对这些企业的信贷安全产生影响。
3 新常态下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推动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建议
实践证明,金融的资源配置机制能够合理引导生产要素流动,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共资源合理布局,能够通过资本积累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影响经济结构,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更好发挥金融作用,应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监管协调机制,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国在发挥金融创新对经济促进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防范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冲击,探索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框架。
首先,明确宏观审慎监管的责任机构,根据各国的实践经验和各监管机构职能,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应当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因为尽管目前应由哪个机构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尚存争议,但同时肩负货币币值稳定职责与金融稳定职责的中央银行,将宏观审慎监管纳入职能范围却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应当明确中央银行为宏观审慎监管的责任机构。
其次,建立各金融监管部门协商合作的制度性框架,便于对监管权力进行控制和制约,主要包括各部门在监管体系中的职责分工和监管效力秩序,监管合作的原则、内容和方式,信息的收集、交换与共享机制等。
第三,由国务院牵头,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作为协商议事机构,对部门间的监管协调工作进行指导,推动监管协调机制建设,协调监管冲突,但不承担金融监管职责;最后,加强各监管机构在操作层面的协调与合作。
(二)加强信贷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支持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新常态的核心特征是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手段中反应比较灵敏的,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应在实际操作中做出调整。从目前来看,应继续实施稳健甚至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平稳、适度增长,以达到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目的。但稳健甚至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信贷的全面放松,而是仍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中央银行应通过“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配合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
一方面,要大力调整存量结构;另一方面,要优化增量结构。
(三)加强利率调控,保持市场利率稳定。利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自1998年我国取消贷款规模管理以来,中央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利率调控体系不断完善。一方面,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货币政策需要,灵活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促进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逐步向货币市场利率转型。在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下,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并通过市场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将逐步成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的重要形式。因此,应逐步建立健全与利率市场化后金融运行机制相协调,能够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政策操作传达中央银行意图,使利率总水平保持在预定的目标区间。对于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仍要控制利率的浮动区间或者实行优惠利率,通过差异化的利率政策支持我国经济转型发展。
(四)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商业银行改变“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以信贷资产为主要产品,以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的传统经营方式,实施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一是围绕市场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弥补因利差缩小而减少的收益。二是强化资本管理,在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绩效考核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资本因素,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实现资本节约。三是完善利率定价技术,加快构建更加精细化、富有弹性的利率管理体系,建立包括资金成本和费用、风险溢价、目标收益以及宏观经济指标、市场流动性、宏观调控政策等变量在内的资金定价系统,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科学定价。同时,逐步将市场价格信息引入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通过内部资金价格转移向业务端传导,形成以市场价格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