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 量增质优
坚持稳中求进,促进量增质优,是今年经济工作的突出特点。《报告》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阶段性特征,指出2015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2014年还要多还要大。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报告》对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作了阐述,指出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这“三双”,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基调,体现了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愿景,体现了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的思路。
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态势下,我们既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更加注重政策的预调微调,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着力加强薄弱环节。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主要表现在: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但仍低于国际上3%的赤字安全线。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10.6%,比去年实际提高2.4个百分点。进一步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继续减轻企业负担。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000亿元;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存量债务债券,第一批额度1万亿元,后面还会增加。允许地方债借新还旧,这有利于处理好债务管理与稳增长的关系,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同时,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主要表现在: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可以略高些。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相符合,与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相适应,与价格总水平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相匹配,可以保证实现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从而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应当看到,新常态下推动科学发展,要以合理的经济增速为基础。当前,无论劳动者稳定就业、居民持续增收,还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保障公共财政收支特别是民生支出,都与稳增长分不开。必须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让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防止质量效益随着减速而滑坡。同时,以调结构增强稳增长的后劲,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在“三期”叠加的情况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接续动力不足,发展中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必须改造提升传统引擎、打造新的引擎。一是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这既能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也有利于扩消费、增投资、促发展。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鼓励社会参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二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社会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使成千上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需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府有责任带头改革,降门槛、搭平台、出政策,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这不仅有利于顶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还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长跑”耐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