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年轻时的“北漂”生活(3)

毛泽东年轻时的“北漂”生活(3)

“也是在这里,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

北京的生活清苦而紧促,但古都的美对于毛泽东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他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他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在北京的日子里,毛泽东经常去豆腐池胡同15号看望老师杨昌济,有时也在杨家吃饭,与老师的女儿杨开慧有了更多的接触。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也是在这里,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

当年的杨开慧喜书法,懂诗词,不施粉黛,令毛泽东十分爱慕,而她对这位跟父亲高谈阔论关心国运的青年男子暗暗倾心。她在手稿中写道:“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

毛泽东之孙毛新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觉得后来奶奶杨开慧的自白,说了她的心里话。如果说在她没有遇到我爷爷之前,她可能就坚持独身主义,她不愿意嫁人,不想结婚,但是我觉得爷爷肯定是非常有才气的。”

1919年春,这对恋人不得不暂时分别。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们结束了半年预备班的学习,就要启程出洋。4月6日,毛泽东带着许多刚刚学到的新思想和活动经验回到长沙。

此时的北京,一股革命的力量正在发酵。一个月后,五四运动爆发,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刻意低调的毛泽东故居

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吉安所左巷8号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虽然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门前没有任何标示牌和简介。经营胡同游的三轮车偶尔经过,导游会在门前停下来对游客简单介绍几句,不到几十秒,便拉起三轮车继续下一个景点。

在导游看来,这个“景点”有点尴尬——毛泽东故居,值得一逛,但里面的居民常年不堪其扰,对游人非常反感。

5月末的一个下午,敲开吉安所左巷8号的红色铁门,得知记者的来意,房主的反应是“已经说过无数次,没什么可说的了”。当年的房东李云海已经不在了,他的孙媳妇李淑清走进毛泽东曾经居住过的正房西屋,指着角落说:“当时毛主席和七个年轻人就住在土炕上。”她从长辈口里得知,为了节省开支,毛泽东和其他几个南方青年自己做饭,由于不会做面食,经常搞得很狼狈,房东老两口经常帮助他们。

如今,院子里的居民觉得这是私宅,不是旅游景点,游人、学者、记者的一次次敲门来访已经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以前文物部门要把“文物保护单位”铜牌挂在院门前,但居民怕参观的游客太多,影响正常生活,就和居委会商量把牌子挂在胡同的南口和北口了。虽然牌子挂得远了,但来胡同参观的游客还是慕名找来。有一次,房东甚至把门牌号给卸下来了,结果没多久文物部门又找来了。

在居民眼中,这座院子的确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据说,当年的房东李云海老两口直到去世,都不知道有位伟人曾经租过他们的房子,但他们仍对儿女津津乐道早年湖南那些年轻学生的生活细节。当时社会情况复杂,老两口也不敢多问,反正就是点头哈腰地看一群南方来的年轻人出来进去的,男的女的都有,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