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会不会过快下滑? (2)

经济会不会过快下滑? (2)

新常态 新观念

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不能死盯着速度不放

对经济失速的担忧,也折射出一些人的“速度焦虑”。实际上,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做不到”是因为潜在增长率下降已成必然趋势。潜在增长率主要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决定。从劳动投入看,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意味着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从资本投入看,被抚养人口增加,抚养支出上升,储蓄率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将放缓;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短时间内也难以大幅提高。

“做不到”还因为基数变大。“社会上存在一种‘数字幻觉’,表面上看今年7%左右的目标与过去相比下降了几个百分点,但实际上经济增量大大提高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2000年时,我国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是1000亿元,而今年则是6000多亿元。今年每增长两到三个百分点,就已经相当于2000年时增长10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随着体量增大,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难度将逐年上升。”

“受不了”是因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曾经整洁的都市,遭遇雾霾封锁、垃圾围城;曾经美丽的乡村,遭遇青山变秃、秀水变色。

“没必要”则是因为完成发展目标并不要求过快的速度。据国家发改委测算,如果今年经济能实现7%左右的增长,那么“十三五”时期只需6.5%的年均增速就可以实现到2020年GDP和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以平常心看待速度换挡,更何况,7%左右的速度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业底线能守住。

一季度,虽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320万人,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就业总体稳定。随着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量变大、服务业占比上升、新市场主体增加,经济运行对就业的承载能力在增强,同样的经济增速可以带动更多就业。“10年前,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吸收80多万人就业,现在已攀升至170万人,7%左右的增速完全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王一鸣说。

民生改善有保障。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继续跑赢GDP。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这样的发展也更有意义。

“评价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一定要有新观念,不能死盯着速度不放,认为把速度搞上去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把质量和效益搞上去才是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