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情演变的特点及机制(2)

社会舆情演变的特点及机制(2)

社会民间力量在社会舆论生态变化中不断再集结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驳杂,社会诉求也逐步多元化起来,不同阶层的社会力量得以再集结,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数以万计的民众自发地从四面八方争相向灾区提供帮助,很多非政府组织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允许这些组织参与救灾,这些组织也自觉地遵守相关规定,加强救灾活动的管理,争取了民众的支持。同时,网络热点事件发生后的社会讨论有利于培养民众对社会事件独立的看法和认识,使民众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其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启蒙了他们的权利意识。同时,这个过程也建构了社会群体的行动逻辑和行动框架,并自觉地遵守和维护这些行动框架,这些框架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社会群体的社会动员和社会行为能力。

因此,网络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技术的勃兴和中国转型期的社会表达方式的重叠不仅仅促使社会与国家之间发生互动,并且使“社会”力量得以重现和回归,促成了社会一方得以“再生产”,最终实现了当下中国呈现出的社会和国家的双向互动与变迁。

网络意见领袖代表的社会话语精英阶层尚未成熟

随着微博等社会话语平台的逐步普及,在网络虚拟公共话语空间出现了网络意见领袖群体。这类群体通过在社会公共话题讨论中的鲜明观点和社会公益行动中的动员能力,成为网民关注的明星人物,进一步演变成为虚拟社会中的“新意见贵族阶层”,动辄就可以引起网络民意的啸聚。但由于这一群体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并且这种话语表达方式一般不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接纳,虽然已然具备了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基本雏形,并可期成为未来的社会中产阶层,但在发展萌芽中颇有些“先天早产、后天缺养”之势,这类网络“新贵”们还需要进一步磨砺,通过自身阶层的壮士断腕和自我更新,才能够真正成熟起来。

社会舆论话语生态的未来态势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政治力量和技术发展是零和竞争关系,政治力量多一点,技术带来的话语释放空间必然就会少一些。政治力量总是希望将技术力量带来的话语表达松动再重新管理起来,而技术是不断前进革新的,政治力量手段和效力也在不断下降,技术也在不断操练和培养着社会力量的崛起。

英国历史学家和未来学家汤恩比曾经说:“一部人类的历史,便是在挑战与回应中前进的历史。”当传播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崛起改变了整个社会结构和人类生存方式时,我们唯有毫不犹豫地去回应和面对,才能从容前行。传统社会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不断消解、解构,社会熵不断增强,网络结构嵌入到整个社会存在结构中去,网络社会崛起但最终还没形成。初现雏形的网络社会的扁平化、去中心化等特征,再加上网络等新媒体技术使得社会的有机化程度增强,危机社会来临,危机不再是一个个突发的破坏性事件,而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人类网络化生存,再加上中国转型期的特殊社会环境和结构,使得社会舆情鼎沸和不断演化之势成为中国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常态存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