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要做足“小”文章

反腐倡廉要做足“小”文章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积少成多的过程。腐败现象和问题,也是“温水煮青蛙”逐渐形成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固然要抓宏观、谋大局、破大案,但更要立足于“小”,不放过“小”,从小事做起,从小节管起,从小利拒起,从小问题改起。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这样的滑坡和动摇,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说法,都为我们提出同样峻切的警思。现实中,少数干部总以为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就行了,所以在“小节”上疏于防范,认为吃几顿饭、喝几次酒、收点小东西无伤大雅,其结果往往是“小节不慎,大节难保”,最终铸成大错、悔之晚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的,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

作风问题无小事,小问题置之不管,也会酿成大问题。“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积羽沉舟,群轻折轴”、“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无论是改作风,还是反腐败,“大问题要抓,小问题更要抓”。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反对公款送节礼,到打击会所歪风,再到根除“舌尖上的腐败”,雷霆万钧的行动,展示出不弃微末的决心。两年多来作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造成与民更始、咸与维新的社会反响?答案就在从小事情切入,铁面问责、刚性约束、严格执纪,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纪律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对此,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要以为吃点、喝点、拿点没什么,不要认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就能万事大吉。通往腐败的不归路往往就从细节开始、从小处祸起,对小事、小节、小利绝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作风建设必须善抓细节,将责任分解、监督检查、问责问效等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制度管根本,更管长远。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会对小事、小节、小利、小问题不以为然、不当回事,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在一些地方、少数单位制度建设和执行不到位,甚至存在“开天窗”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为官乱为、为官不为等“两为”现象在集中整改、突击整治后,往往又会反弹、回潮,也是因为没有扎紧制度之笼,没有发挥好制度的约束力。因此,必须在加强教育、强化监督的基础上,狠抓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刚性落实,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制度体系进行全面“体检”,并不断完善、修补,建立健全完备的管权管事管人的制度体系,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例外,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人和事,要严肃追究,杜绝“破窗效应”,避免制度沦为“稻草人”当摆设。

俗话说,领导不领,水牛掉井。无论是贯彻落实八项规定,还是坚决反对“四风”,习近平总书记都反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都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表率和带动作用。“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领导干部如果只表态不表率,拿着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普通干部不可能有改作风的动力。领导干部本身就是反“四风”的标准、改作风的标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始终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只有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能从小事做起、从小节管起、从小利拒起、从小问题改起,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就不会沦为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