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中国经济:宏观调控转向了吗?(2)

解疑中国经济:宏观调控转向了吗?(2)

有定力,也要有活力

在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变的框架下,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宏观调控思路也需要适时转变。

新常态下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一方面,应保持政策定力,稳定和完善宏观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

不能仅仅因为“速度焦虑”而踩大油门,而应把握好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当经济运行接近下限时,政策的着力点是稳增长;当经济运行接近上限时,注重防通胀;当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就要实行定向调控,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去年以来,针对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央行实施了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等措施,明确指向“三农”和小微企业。最近这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普降的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定向降准措施,体现了定向调控的一贯思路。

另一方面,也应处理好定力和活力的关系,在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变的框架下,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保持定力不等于固定僵化、自缚手脚、无所作为。应当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有专家认为,央行动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补充流动性,引导利率水平下行,正是巧妙地避开了问题积累、被迫“放水”的尴尬境地,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