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自贸区的核心竞争力(2)

锻造自贸区的核心竞争力(2)

多目标系统集成需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拿上海自贸区来说,其发展是多目标系统集成,包括多个方面:一是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建设,新型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建设,监管模式创新等新机制方面;二是开发高端金融服务功能,航运服务功能,商贸服务功能,专业服务功能,文化服务功能以及社会服务等新功能、新领域方面;三是开发航运金融、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等新行业、新业态方面。紧紧瞄准世界上最优的营商环境种种新机制、新功能、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是上海自贸区发展可复制模式的重要内涵,也是重要课题。

自贸区发展的开放性、国际化要求监管必须与国际接轨,核心是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市场的价值取向。在初期政府主导自贸区开放开发后,下放、简化、削减直至完全取消行政审批环节,建立投诉制、评估制、问责制、监察制等与国际接轨的监管体制,根本的是以部门权力为基础的执法体系向以市场价值规律为基础的监管体系两种模式之间的过渡、转换与调节,其过程的效率与成果直接影响着自贸区功能开发。这就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探索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开放环境下,政府职能如何转变,怎样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提供更好的服务,给市场腾出更大空间。对于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生事物,不要生搬硬套现有条条框框,只要没有法律法规明确限制,政府首先应该是放开,与此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管控风险上,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主动改进管理,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动力。

打破“大门开,小门不开”,用好用足扩大开放的优势和潜能

与此同时,自贸区经济功能培育需要一定的发展周期及综合发展规划。而开放,从来就是上海的最大优势。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用好用足扩大开放的优势和潜能,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联动。上海自贸区已经开放部分专业服务,应以此为契机着力引进国际知名专业服务企业、团队与人才,打破“大门开,小门不开”的格局,构建由法律、仲裁、会计、财务、管理顾问、工程、建筑、教育、设计、产品检测验证等专业服务形成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撑自贸区发展。与此同时,在自贸区构建完善的产权制度、会计审检制度、商业纠纷调解仲裁制度、信用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等以市场为主体的运作、调节、监管机制,实现监管体系由行政监管向市场机制监管转变。

自贸区的发展最终落实于制度与人才。要进一步引进并培养大量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具有丰富国际营商经验的专业人才和专业企业,特别是在全球贸易谈判框架及其运行机制、国际贸易体系及其交易规则、国际经济法律及政策、国际资本运作及风险控制、国际企业文化及行业组织运作方式等不同领域具有良好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以及相关专业服务人才,充实自贸区综合服务体系基础,以优势人才塑造核心竞争力。

可以相信,伴随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商业服务及专业服务经济对自贸区经济倍增力的提升效应将在最广大的范围内体现。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制度创新形成自贸区核心竞争力,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必然会成为“四个中心”的新引擎,并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探索新路。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港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