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海:课似茶道“回味”长(2)

马文海:课似茶道“回味”长(2)

摘要:许多学员把教员好的讲稿,把外请报告的录音或光盘都复制整理,作为自己的信息储备和智慧库,这是一种责任,一种觉悟,一种眼光,也是一种能力,是我们搞好教学的强劲动力。

逻辑性是课之“脉”。授课的逻辑性也关键,它犹如筋脉,决定着课程的走势,筋脉不顺,血气不畅;逻辑不顺,达意不畅。逻辑严谨,表达流畅的课,听起来是一种享受,它如潺潺流水,沁人心脾;如层层剥笋,节章有序,听后如碗底盘丝,清晰透亮,因而,学员爱听。逻辑混乱的课,往往内容交叉,前后重复,思路零乱,不知所云,如坠雾中,难怪学员反感。增强逻辑性首先要理清思路,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充分准备,反复演练,必能奏效。

精炼性是课之“蕊”。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真懂,能直接说清楚是真会,正所谓百花之精,提炼成蜜。其实一堂课就那么一两个知识点,只要钻进去、弄通了,概括精炼了,几句话就能讲清楚,不需要满堂灌。总怕学员听不懂,是由于自己没有真正弄懂,缺乏自信,怕自己讲不清。有一句话叫“向50分钟要效益”,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讲出最多的内容,最深刻的道理,是真本事。人们常说,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我认为这句话的真正涵义是,要把一桶水先提纯,给人的一杯水中要有一桶水的内容,否则不需要一桶水,有一杯半水,甚至一杯水就够了,倒进去就行了。说话要看对象,讲课要看听众,自己真正吃透弄通了,抓住精髓去讲,自己是真懂,又方法对头,抓住关节点,就能够简而精。提高精炼性主要是多捉摸,从学员的需要和基础与内容的特点和层次两个方面,反复推敲,就能达到既精又简。

哲理性是课之“神”。学员爱听富于哲理的课,是因为这样的课给人以启迪,激发人的灵感,它有工具之工具的作用,是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把握。学员对哲学方法论,孙子兵法等课的青睐;对外请报告的热情皆源于此。课中没有哲理便会淡如清水,哲学辩证法是无处不在的,不同的是发现者的能力,能看出发展来,讲出新意来,大都与哲学修养和思辨能力有关。增强哲理性主要靠提高创新思维品质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靠坚持真理和解放思想。

丰富性是课之“韵”。一堂课有无韵致,主要看提供信息量的大小。学员入校的最大渴望,是多“充些电”,益智广才,为将来担当大任打下坚实的基础。搜集资料,整理信息是他们的一大“嗜好”。许多学员把教员好的讲稿,把外请报告的录音或光盘都复制整理,作为自己的信息储备和智慧库,这是一种责任,一种觉悟,一种眼光,也是一种能力,是我们搞好教学的强劲动力。我们讲课抓住这个特点,就点到了学员的兴奋灶,用新鲜活泼的信息激励学员,比简单要求认真听讲强百倍。增大信息量主要靠意志力和敏锐性,能敏锐地发现和识别、收集和整理对学员有用的大量信息,才能手中有“粮”,遇课不慌。

创造性是课之“髓”。学习是为了应用,培养是为了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帮助学员实现能力素质上台阶是我们的责任,尤其是我们教研人员的使命。学员也把“汲取知识,锻造思想,升华实践,提高能力,优化素质”作为入校的最重要目的,其中强化创新思维,提高创造性品质是重中之重,前面的基础教育和增加知识储备等工作,都是为提高他们的管理教育和组织指挥能力打基础。要提高学员的创造性,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教育;二是多提供实践的环节;三是通过一些辅助手段,如论文交流、案例教学等,在帮助学员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上提供方便。既要重视有形的知识传播,更要重视无形的素质和品格修养,这是更艰巨的任务。

(作者为空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军事科学院特邀高级研究员,国际军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空军大校军衔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