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生态文化支撑生态文明(2)

培育生态文化支撑生态文明(2)

生态文化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是弘扬包括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中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生态文明除了生态文化之外,还包括生态制度等多方面内容或者形态。而在这其中,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的生态文化不像其他的生态形态那样具有明确的、独立的边界。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生态文化不是游离于其它系统之外,而是自始至终地渗透贯穿并深刻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并在其中起到灵魂的作用。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基础性的价值导向,规定并影响着生态文明的走势,引领着建设和发展的方向。站在这样的立场上看问题,任何一种生态行为,都应当在生态文化的总体框架内予以考量和构建。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生态文化是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产生着巨大的文化张力和内生动力。生态文化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强大的能动反作用。人民群众一旦具备了高度的环境自觉和生态自信,无疑将会对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注入源源不断的信念支撑和精神动力。

生态文化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系统的支撑,而处于基础性地位的生态文化,无疑是这个系统支撑中的重要支柱之一。唯有不断培育先进、繁荣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大厦才有更加坚实、更加稳固的支撑。

公众生态素养是生态文化的基石,要从培育和增强全民的生态文化自觉抓起。生态文化自觉,就是人们对生态文化意识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把握,以此为基础形成主体的生态文化信念和准则,并自觉、主动地付诸实践。生态文明作为一项与全体公众息息相关的共同事业,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态度、生活方式都会深刻地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生态文化可以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自觉地遵守自然规律,达到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从而促使人类迈入生态文明社会。因此,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形式,使公众具备建设生态文明所必备的生态文化素养,使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伦理道德成为社会公德。生态文化的教养培育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经过几代人甚至更长时期的努力,只有持之以恒,方能久久为功。

生态制度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制度建设。生态制度是指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制度创新历来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本源性动力。过去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已有的各种生态制度在环境保护的进程中已经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制度的约束力规范、调整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然而,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旧的生态危机化解了,新的环境问题又出现了。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在不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更为完善的生态制度文化。

生态人才是生态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必须下大力气抓好队伍建设。繁荣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的因素。尤其是离不开一支具备很强生态文化意识、良好生态管理能力、精于生态专业素质的人才队伍。生态文化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思想上入手,对象可先从文化工作者开始,使之不断增强政治素质,提高他们科学的生态洞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并敢于制止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强生态环境类的专业能力培养。这方面高等院校尤其要发挥和担当主力军的作用。要通过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真正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了解掌握生态环境学科前沿知识并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队伍基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