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生态文化支撑生态文明

培育生态文化支撑生态文明

中共中央政治局前不久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这是党中央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的新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文化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

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一种基于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的文化体系,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

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是反映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之间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生存方式进步、生活方式变革的产物,是社会文化进步的产物,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传承性。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史,而朴素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传统是古老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就是“和”,主要内容是敬畏天地、道法自然、善待万物,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今倡导的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文化无疑继承并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和精髓。两者之间,体现了本质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所以,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生态文化的演进与发展,认识传统文化在当今生态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二是开放性。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发展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态势日趋强劲。作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生态文化同样也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借鉴,融通交流,没有地域、国界、肤色、种族之分。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各国在充分吸取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教训和本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催生了共同但又各具本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在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也鲜明地展现出了开放的姿态和全球色彩。可以相信,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环境安全的战略中,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必将日益显示重要而又独特的软实力。

三是时代性。生态文化是从人类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种过渡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的改变。生态文化既是世界各国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今全人类最新环保理念和生态智慧的集中反映,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生态文明实践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四是实践性。生态文化是知与行的统一体,注重实践的本质特征,要求生态文化最终应当转化为社会和公众的一种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于社会而言,生态文化追求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坚持经济运行生态化,改变高投入、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改造替代传统落后的生产手段,使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主导性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于公民而言,要倡导每一个社会成员改变传统的、不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践行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克制对物质财富过度追求的欲望,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