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读:
●中国倡导建立亚投行是大势所趋。它与其他银行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但本质上是对相关银行的重要补充。
●亚投行的建立不是北京与华盛顿争夺全球经济影响力,而是发展中国家与西方经济体的良性竞争。
●亚投行这一平台的搭建,使中国梦同亚洲梦、世界梦有了对接与落地的抓手。
2015年4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正式确立了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不仅多于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的44个创始国,更远超于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开行)的31个创始国。作为首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并主导建立的多边国际金融机构,亚投行自倡议伊始便吸引了全球目光。随着筹建进程不断取得新突破,亚投行受到的猜疑与阻挠和得到的期待与希望同样多,这也使亚投行进一步成为焦点话题。
亚投行在什么背景下成立
在全球层面上,亚投行建立的主要背景是新兴大国的异军突起。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基本延续了冷战后的发展趋势,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各国的发展速度极不均衡。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普遍实现了较快增长,新兴国家日益成为经济新秀,而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发达国家的经济长期陷入低迷,以新兴大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率先摆脱危机影响,不仅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引擎,而且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主体。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治理中的作用,改革原有的国际金融制度顺理成章地提上日程。虽然世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了相应的股权比重和投票权比重改革决定,但因美国国会反对而受阻,不合理的国际金融机制并未改观。
在区域层面上,亚投行建立的主要背景是亚洲基础设施落后。在全球范围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是西欧、北美和东亚。然而,东亚比西欧和北美的情况更为复杂。一方面,东亚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东亚不但有堪与欧美比肩的老牌发达国家日本,而且有“亚洲四小龙”这种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优等生”;不仅有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还有“亚洲四小虎”等中小规模的新兴国家。这些“新”“老”新兴经济体不仅拥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而且具有继续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东亚经济也面临发展瓶颈。不仅东亚国家,而且绝大多数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落后。根据亚开行的相关报告,2010至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为8.28万亿美元,今后每年的投资需求将达到7300亿美元。对于许多亚洲国家而言,这绝非一国之力所能及,需要借助于国际投资机构。然而,世行和亚开行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贷款比重低微,无法满足亚洲各国的实际需求。
在国家层面上,亚投行建立的主要背景是中国进入“新常态”。自2014年以来,“新常态”成为中国的流行词。从经济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变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动力由要素和投资转向创新驱动;从政治的角度看,我国正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社会的角度看,我国正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更加重视公共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而环境与资源压力要求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对新常态及其带来的新变化,中国创新发展思路,决定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上述三个层次的背景表明中国倡导建立亚投行是大势所趋,主要原因在于亚洲各国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需求和中国在资金、技术和经验等方面的优势。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首次提出筹建亚投行倡议。2014年10月24日,21国代表签署了意向协议。目前,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中涵盖37个域内国家和20个域外国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