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自身人文道德修养。
一、纯洁思想,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沉淀,不断凝结升华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创新力。《易传》中贲卦的彖辞有言:“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和谐”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中华文化素以“亲睦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为理想,中国人民遵循“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创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构建和谐社会,是源自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协商文化。“人本精神、民本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提出“以人为本”,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源的。“大一统”思想,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重要思想观念,已成为世代维护民族生存发展、抵制民族分裂、促进民族繁荣的精神动力。
二、提高境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明辨荣辱修身养德
《礼记•大学》言:德者本也。强调修身养德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基石。儒家道德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治天下”的策略和为人的准则。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调节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
爱国忧民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爱国理念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源自《易经》乾卦“象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传递了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著《说难》、《孤愤》;司马迁因宫刑而著《史记》。先贤们留下了千古名作,更留下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风骨。
三、狠下功夫,研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名篇,增长人格骨气精神
我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能源远流长亘古不衰?其经典名篇为什么具有精神聚焦的特质和久传远播的生命功能?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老庄孔孟的道德、韩柳欧苏的文章、左班司马的史学和程朱陆王的义理、姹紫嫣红的唐诗宋词、绮丽清新的元曲小令、气象万千的明清小说,包括近现代的文史哲经典著作,都能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不仅使我们感悟人生哲理、懂得为人处事的准则,还可以增加才气灵气,增长聪明智慧、增添人格骨气。
四、注重融合,夯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推陈出新兼容并蓄
当下的中国文化具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交织并存的时代特色。在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完全离开自己的传统迈向现代社会的,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成功的现代化是完全从外部输入的。今天,我们要建构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必须重视和弘扬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性有其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合理融合,使传统文化切实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使之成为一种精神支柱、价值内核、理想信念、科学方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