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2)

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2)

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减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发达国家成熟技术基础上,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和生产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我国劳动力成本特别是农民工实际工资大幅攀升,土地、矿产资源等供求接近上限,借助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等途径实现技术进步的空间逐步缩小。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抚养比趋于提高,储蓄率开始向下调整,投资增长趋于放缓。而世界上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利用相对更低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对我国低成本优势形成替代效应。这些情况表明,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困难,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和自主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新动力。

推进创新驱动,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多措并举冲破创新障碍、培育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生态、释放创新活力,使创新深度融合于经济发展之中,从而引领经济新发展。

一是要破除体制机制藩篱。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制度障碍,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体制环境。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健全政府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快完善创新基础研究制度,开放国家创新管理信息,提高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落实到经济活动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二是要强化人才队伍基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创新发展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三是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要抓住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流动和重组的重要机遇,进一步加快创新“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要积极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从我国需求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设和利用,在更高起点上提高创新能力。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战略机遇,选好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调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紧紧围绕全球关注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同时支持国外企业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优秀创新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执笔:杨永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