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配合与支援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配合与支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了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对侵华日军形成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上的成功杰作,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中外战争史上绝无仅有。

两个战场对日军形成夹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相配合对日军形成战略夹击的战略格局,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这是无从选择的。而敌后战场则不然,它不能自然形成,必须靠战争指导者在知己知彼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去开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开始前后,全面科学地分折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认为:由于敌强我弱,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的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由于敌小我大,这决定了日军在中国占据的地域越大,其兵力就越不足,日军只能控制交通线和城镇,这样,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为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国民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军队,其装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且控制全国资源,有力量正面御敌;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政治素质高,善于做群众工作,长于游击战和运动战,独立作战和生存能力强,适于担负开辟敌后战场任务。因而,“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统一战线内的这种分工,既符合全国抗战军事战略上的需要,又符合国共两党和两军的自身情况。两个战场缺一不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发挥各自的优长,采取不同的作战形式和手段,以抗击日本侵略军。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构成了有利的战略布局。

积极配合与支援

全国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和国民党军队主要是战役上的配合。在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败退之际,八路军挺进山西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歼敌精锐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民心士气。接着,配合友军保卫忻口、太原,在同蒲路北段和正太路上沉重打击日军,掩护友军的退却。太原失陷后,友军南撤,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力的正面战争结束,以八路军为主力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军展开于晋东北、晋西北、晋西南,对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之敌采取四面包围的战略态势,从而初步形成了以山西为主的敌后战场。尔后,依托山区,发展平原,迅速扩展到晋、察、冀、绥、鲁、豫等省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在华中,当日军攻占上海、南京继续西进之际,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配合友军作战,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在华南,当日军攻占广州和海南岛时,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珠江、琼崖等抗日游击队,积极打击日军,配合友军作战,形成华南敌后战场。东北抗日联军在“七七事变”前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形成东北敌后战场,牵制日本关东军,对关内抗战起到了战略配合作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