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角下的中国大外交

中国梦视角下的中国大外交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积极有为、亮点频出,促使世界目光不约而同地向中国外交的新气象聚焦打量起来,各色解读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始终难以摆脱文明优越感和制度偏见的西方话语体系解释乏力的当下,世界或许应当暂时放下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桎梏,尝试用中国梦的视角去认知、理解当下的中国外交。

在进入“中国梦纪元”的两年多里,中国梦一点一滴地浸润进中国外交的肌理之中,由理念到实践,逐步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中国外交爬坡过坎、革故鼎新。其中既有从亚信峰会到APEC会议聚光灯式的主场外交,也有习近平主席多次出访,遍历19国的“点穴式”外交,还有“一带一路”战略大幕的华丽初启。

2014年底,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中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循着中国梦的视角仔细梳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轨迹,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已见雏形,逐步彰显出中国外交的“大眼界”“大气度”“大胸怀”。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国外交的大眼界

“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2013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美首脑庄园会晤后向世界展现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体量和分量与日俱增,与发达国家尤其超级大国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从体量上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公布的报告,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与美国相当。从赶超速度来看,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还只是美国的8%,而2013年这一数值已经达到55%。在这种惊人的经济体量和赶超速度上与双方社会制度迥异的对比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中国走上国强必霸的老路。各式各样的“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层出不穷、甚嚣尘上。然而,中国既不相信宿命论,也不迷信零和博弈,丝毫没有把目光局限于大国之争,而是通过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跳出历史怪圈,努力走出一条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和谐发展、并行不悖的新路。

2014年,中美两国分别借海牙核峰会和APEC会议实现了两次元首会晤。其中,“瀛台夜话”实现了两国元首长达五个多小时破纪录的推心置腹式交谈,不仅将2013年“庄园会晤”的模式固定下来,更借助“瀛台”本身的丰富内涵创造性地向美方展示了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诚意和决心。除此之外,中美两国间的机制化互动也已然成为中美关系稳步前进的压舱石。2014年的两国交往不乏一些新亮点:一度对中国道路有成见的美国国务卿克里及两党多位政要主动参加了中美政党第七届高层对话,中国海军首次参加美主导的环太平洋军演,尤其是2014年底达成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被舆论誉为“里程碑式”的协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盛赞“中美两国为解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问题树立了典范,展现了世界所期待的领导力”。就连一些意识形态色彩颇为浓厚的美国智库也开始抛弃成见,转变态度。素有“强硬路线者之家”和“冷战思想库”之称的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就高调呼吁美国两党要打破桎梏,积极开展同中国共产党的交往,努力弄懂中国道路的要义所在和中国梦的核心内涵。

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并不局限于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也与之相通。2014年春,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访欧之旅,通过高频率会谈、演讲和发表署名文章,让在民主、人权等价值观领域对中国成见颇深的欧洲舆论开先河地拥抱起中国“和平、可亲、文明”的“醒狮”新形象。

一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所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中国没有拘泥于大国之间文化、制度、历史的差异,而是秉持文明互鉴的开放态度,不畏浮云遮望眼,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外交的崭新见地,对当前深陷族群对立的西方社会和深陷“安全困境”泥潭的动荡地区来说,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