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庆建立的抗日战争“南口战役”博物馆,目前展品已有近3000件。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1日电 (记者 李拓)“老杨的收藏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们可以触摸真实的历史。”日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耿飚之孙,北京志远功臣关爱基金会副秘书长耿巍在参观完民间爱国志愿者杨国庆的个人博物馆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杨国庆的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县城一家熟食店的地下。如果不是提前进行了解,来店里买熟食的人绝不会知道博物馆的存在。可就在这里,近三千件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南口战役”的文物被整整齐齐的码放在陈列架上。这些文物,都是杨国庆一件一件从当年的战场上寻找回来的。从找到第一个子弹壳开始,杨国庆已经寻找了十年。
正是在了解到杨国庆的所为后,耿巍决定组织红色后代一起跟随“老杨”的脚步,寻访当年战士们为祖国抛洒热血的战场。
十年前的子弹壳开启寻访历史之路
今年52岁的杨国庆经常被熟悉他的人称作“老杨”“杨哥”。早在十年前,他就喜欢和朋友一起进行登山等户外运动。
2006年春夏之交,杨国庆像往常一样与朋友一起在昌平的南口镇内登山。就在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捡起了一枚已经被锈蚀的子弹壳。随后几次,杨国庆又在山上发现了许多看起来像是人类骨骼的残骸。
接连的发现勾起了杨国庆的兴趣。随着他对这些发现的调查和寻访,78年前发生的那一场惨烈战斗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杨国庆面前。
1937年7月,侵华日军逐渐占领了北平、天津等地。南口战役则作为中日战争早期的平绥铁路沿线作战之一,在昌平周边的南口一带爆发。这场战役,也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日两国第一次进行师团级军队以上级别的对决。
从2006年至今的十年间,杨国庆共找到了南口战役留下的近3000件文物,核实了阵地将近一百个,寻访了7位老兵,他还在不同的阵地立了石刻。
在博物馆里,耿巍从杨国庆手中接过了一个中国军人的头盔。头盔只剩下三分之一大小,上面还有两个日军子弹穿过留下的弹孔。耿巍说,看到这个头盔就仿佛看到那名战士牺牲的一瞬间。
头盔、帽徽、刺刀、刀鞘、防毒面具,还有数不清的子弹和骨骼碎片……站在杨国庆的博物馆里,听着他把还留有血迹的日军刺刀从刀鞘中拔出的声音,那场战斗的惨烈仿佛又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杨国庆向众人讲述自己在海拔1377米为“南口战役”中牺牲将士立下的石碑。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