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简政放权效应打折扣?

是谁让简政放权效应打折扣?

转变政府职能,要继续在简政上下功夫,着力破除审批“当关”、公章“旅行”、公文“长征”等乱象--在国务院12日召开的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这样强调。

李克强表示,要再砍掉一批行政审批和核准项目、一批审批中介事项、一批企业登记注册和办事关卡、一批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和各种行政管理中的繁文缛节,年内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

开年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着力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的措施,在解决“审批多”基础上,继续深化政府自我革命,治理“审批难”。

简政放权是本届中央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两年多来,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在操作层面仍存诸多影响改革实效的问题。专家认为,应从加快推进“三个清单”和加大吏治改革入手,防止简政放权效应被“稀释”。

“四大招数”稀释放权效应

到今年3月,国务院已相继取消和下放9批共798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包括诸多涉及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的事项。这意味着本届政府“在任期内削减1700多项审批权三分之一”的承诺已经提前兑现,可谓动作快,力度大。

记者采访的一些企业普遍表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的数量进展超出预期,总体含金量较高,各部门各地方放管并重的意识加强,积极采用多种措施加强监管,但一些“怪现象”令他们如鲠在喉:

--“走了大婆婆,来了二婆婆”。北京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在去年底公开吐槽:水果干制品企业标准2009年经质监部门审查批准备案。2013年6月,食药监局检查组要求企业向新的食品标准管理机构卫计委重新申报干果企标,提出的唯一修改建议是增加“硫残余”指标检测增项。

“为了这一个检测增项,从申报到批准备案,企业派专人一年内前后跑了48次,耗时一年多,企业投资上千万元的生产线停产两年多,损失以千万元计。”这位董事长说。

--“‘吃拿要’少了,‘卡’还在”。陈先生去年底在上海开了一家规模较大的餐厅。他说:“‘吃拿要’是少了,但是该放的还是没有放,不该管的却更多了。”

--“该减没减”。一位民企老总感到,含金量比较大的、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牵扯企业太多精力的审批事项还是太多,有待真正减下来。比如相关部门评定测绘资质,除了设备、专业人员等常规要求之外、还需要该公司在几个协会中获过奖。没有这些获奖,就没法拿到测绘资质,无法从事专业测绘。

--“二审批”泛滥。在中央政府多次严厉批评和规范之下,中介、协会“二政府”的手正在往回缩,但由于多数和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仍或明或暗的存在,评价大多带有一定的垄断性,给钱就通过,给高的就快通过。去年6月,审计署公布的报告就显示:13个中央部门主管的35个社会组织和61个所属事业单位利用所在部门影响,采取违规收费等方式取得收入近30亿元。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