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迷恋”需根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待破解
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依附于原有工商登记制度的中介组织消失了,利益链条不复存在。
北京市一家从事石油销售的民营企业人员表示,10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将不再需要送发改委各级部门核准,这增加了企业的自主权,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资源性质的并购。
不过,国家行政学院进行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政策落实情况调研仍显示,一些放权部门对权力非常迷恋,该放的不舍得放,甚至将已经快作废的拿出来凑数。即使是放开的,地方政府也可能“截流”,看到有点肉谁都想咬一口,权力没有顺畅地放下去。
“简政放权给市场带来非常大的活力,同时也面临挑战。”评估组成员、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说,“简政放权改革目前面临三个问题,‘第一公里’、‘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中央层面要梳理清楚政府职能有哪些,否则国家权力将会部门化。”
相关专家认为,部分地区和部门的“审批迷恋”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随着国家简政放权力度加大,一些地方和部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把权力向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协会和中介组织转移。协会原应让行业良性发展,现在反而约束行业发展。
“有的地方说是下放了七八百项,其实并不比有些省市二三百项多。”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认为,行政审批有十几种不同的名称,统计口径也不统一,有的算大项,有的算小项,有的一个大项里面包括十几项,甚至二十几项小项。在取消下放的时候是按小项计算的,保留的时候就按大项算。
“显性审批多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隐性的呢?”张春晓说,要让权力和利益彻彻底底分开,监督必须到位,否则简政放权推下去也没有用,因为利益还在权力这卡着,市场还得找权力。
厘清政府职责 加大反腐整顿吏治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今年必须继续下更大力气来推进简政放权,重点包括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模式等。
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依照依法行政要求,在去年大幅减少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彻底取消这一审批类别。
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对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文件的运转时间作出硬性规定。这意味着,今后社会公众可以与各部委同步看到中央政府出台的文件,各项文件会在跟踪督查中加快落实到位,早日见到效果。
4月24日,国务院审改办透露,中央将采取清理事项、破除垄断、切断利益关联、规范收费、清单管理、加强监管六项具体措施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剑指“红顶中介”。
4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集中清理与部门审批事项相关的审查、评价、评估等中介服务。
4月16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工作,重点治理各种“红顶中介”收费,切实斩断向企业乱收费的“黑手”。
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集中用半年时间开展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清理规范涉企收费。
……
专家建议,打通“第一公里”需要政府从中央层面厘清自身职责,打通“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需要整顿吏治、加大推进反腐,并充分发挥社会、人大监督的作用。
王满传认为,削减“土审批”需明确公布权力和责任清单的时间表,加快推进,倒逼政府职能转变和监管方式改革。
“一个项目需要5家盖章,有4家盖章便利了,但一家始终不盖章,改革成效仍会打折。”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下一步行政审批下放过程中,需进一步检查前期下放落实情况、各地各部门放权清单,充分考量纵向联动、横向打通。省一级接收国务院下放的项目,要在省内常委层面系统统筹,再逐级推行。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刘慕仁认为,应逐渐并拢部门内部权力体制,解决程序链条过长和范围过宽的问题,提高办事效率。为防止审批项目滥发,权力审批项目只管发放不管废止情况的发生,建议一年核查审批一次,权力清单的审查权力由立法机关负责,授权行政许可,清单目录统一由政府按年份分级公布。
“不少中介、协会的负责人都是退居二线老干部或者与政府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主体,建议禁止退休官员担任中介、协会领导职务,政府还应加大事业单位改革,收费接受社会监督,实现中介服务的完全市场化。”张春晓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