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机一小时”多陪亲人 意义大于形式(3)

“关机一小时”多陪亲人 意义大于形式(3)

不要让手机成为夫妻感情“第三者”

在电话普及之后手机出现之前,人们还没有剪断与通讯母体之间的脐带——电话线。那个时候,亲朋好友吃饭聚会还没有“电子干扰”。手机的普及,意味着人们可以把电脑装进口袋,上网聊天购物看新闻收发邮件等等,电脑能做的事情手机都能做到,而电脑不方便做的事比如通话拍照等手机也能做到。

于是手机慢慢就变成无时无处不在的“第三者”。观光旅游聚会吃饭,手机既是记录者也是直播者,完全演绎了“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在直播”的名言。尤其有了WiFi和社交软件之后,交流已不再需要见面,聚会也不再局限于在场。

正因为手机的便捷,也导致人们现场关系的“变节”:在无线的另一端,随时搭载着数个隐形人。他们实际上都是不在场的聚会参与者、不见面的隔空聊天人。担心错过信息的焦虑让人们不时拿起手机,阅读并回应来自远方的对话。频频查看手机,自然就会冷落在场者。这种冷落被称为“冷暴力”;面对的人越少,“冷暴力”就会越严重。家庭聚会一般只有两三个人,其中任何一个人注意力“出轨”,都会给对方留下心猿意马的印象。

调查数据显示:在已婚被调查者中,超过6成的人感到配偶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时间过长,移动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夫妻间的“电子情敌”。因单方或多方家庭成员过度沉迷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而导致家庭沟通缺失,进而造成家庭矛盾激化、幸福指数降低等家庭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同时,移动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也降低了亲子关系的品质。26.3%的父母在工作日下班后陪伴孩子时仍可能会用智能手机,而在节假日这一比例上升至33.4%。36.6%的被调查者会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作为安抚孩子的工具。在陪伴孩子时从不或较少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家庭,亲子关系品质更好,父母与孩子间面对面的互动更有利于提升亲子关系质量。

“在我看来,包括手机在内的电子产品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使用的人。”昆明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惠安达认为,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远赴国外留学的亲人、朋友能够通过手机等移动产品相互联络感情,还可以增进沟通,这在过去智能手机和网络不发达的时代是无法做得到的。

而对于家庭关系中夫妻、父母与子女平时在家多于玩手机少于交流的现象,他认为从根本上讲这种“冷暴力”现象是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处理不当的结果,而不是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不是因为玩手机导致感情不好,而是感情不好才玩手机。说明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处理好,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惠安达表明,在没有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出现时,人们通常是用沉默、发呆、看书来回避对方或家人,只是现在换成了无所不能的手机和电子产品。科技本没有对错,关键是人的认识和最本质的沟通出了问题。所以,夫妻间或是家庭成员间要改善这种关系,关机是次要的,最关键还是要找到共同话题和生活目标,通过不同的行为,包括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等等来协调增进感情交流。

此外,有的人到了朋友聚会时就会成为“低头族”。对于这点,惠安达表明,第一种情况可能是本身这个聚会不是特别想参加,共同话题谈过之后的冷场让人们无所事事。此时,就应该解散聚会,下次再约。

第二种情况涉及到社交技巧,有的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沟通交流有压力、有障碍。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偏多,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相对于多子女的理解别人平均水平总体偏弱。“往往面对面的交流,需要很快速地就给出对方回应,这样的人在沟通时就会思考说出去的话会不会得不到对方的赞同,会不会得罪人。”而通过手机聊天可以思考几分钟再回话,整个人就会很放松。

第三种情况,有社交焦虑症的人通过手机建立一个虚拟沟通,沟通时不知对方身份,也就是对方完全是陌生人,自己又可以天南地北地聊。所以,对于这种人来说,一方面,虚拟沟通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社交平台的大门。另一方面,虚拟沟通也会让他们的社会功能受到损害,越来越不会面对面地和人交流。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