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常态对国有企业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企绩效得到明显提升的外部环境因素发生深刻变化,持续发展和持续盈利能力明显减弱,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和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应把制度创新摆在国有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显著改善和提升国企的绩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毫无疑问,在支撑和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国有企业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也就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同时,围绕国有企业改革的种种争议也一直没有间断。其中,一个重要争论话题就是国有企业的绩效问题。普遍认为,国有企业效率不高,但如何看待和解决国有企业绩效不高的问题却存在不同认识。有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衡量国企绩效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另有观点认为,国有企业占有大量资源,利润主要来自垄断和政府补贴。更有观点认为,国有企业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不清,解决国有企业绩效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私有化。可见,正确看待和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绩效,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且是涉及到国有企业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方向选择问题。
(一)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盈利性组织,绩效高低是判断其经营状况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也是企业能否赢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而言,要赢得市场,要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改善和提升经营绩效。而企业要持续提升绩效,不仅要有好的产权制度和产权结构,还要有好的公司治理和运营机制、好的企业文化和人才团队,还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
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制度创新更有特殊意义和更具重要作用,是提升国有企业绩效的治本之策。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市场取向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已发生实质性重大变化,总体上已经与市场经济相融合,但不少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离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还有相当差距,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相对我国的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在技术、资本、规模、人才、管理等市场竞争要素方面,更有实力,更具优势,通过制度创新有效整合和配置企业的内外资源,使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将会显著改善和提升国企绩效。
(二)
经过长期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中高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主导和支柱作用,能否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国有企业的活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新常态对国有企业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有企业绩效得到明显提升的外部环境因素发生深刻变化,许多竞争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持续发展和持续盈利能力明显减弱,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和竞争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迫在眉睫。
实现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体制机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制机制,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体制机制取代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的体制机制,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绩效改善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对我国国有企业来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制度创新摆在国有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也是影响企业绩效提升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现代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才可能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度和进展。股份制作为一种现代产权制度,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也是国有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选择和制度取向。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的股份制,不仅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提升国有企业的绩效。因此,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从根本上改变单一国有产权的结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